发展之路在何方?
“营销量,是一个很大的评价指标。行业内的,版本越来越多;而外边不断往里挤。事实上进来后,并不是如此。互相压折扣,代理商的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没规矩。每一分钱都是有出处的,有的多,有的地方就会省下来。因此,编辑们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诸荣会直言不讳。
曾任某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的一位资深人士也有同样的苦衷:自办发行费用节节攀升,一是发行折扣逐年增加;二是邮寄费用和标准不断提高,过去码洋的5%、8%就可以邮寄的报刊,目前要付出12%甚至更高;三是部分发行员胃口越吊越高,省内考察已不满足,要“跨地区考察”“跨行业考察”;四是发行会议规格不断提高,会议规模越来越大。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是发行量上去了,能够稳定得住吗?即使稳定住了发行量,报刊社还有利润吗?
“这近乎疯狂地自杀。摸摸良心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无论是主编还是编辑,都要打擦边球,搞推销,而这又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所最不情愿的。
“没尊严,没成就感。”诸荣会告诉记者,再过一段时间,他就要离开了。“越做越累,越做越不愿做。”
“品位没提高,品牌没树立,报刊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要想找到一个发行量大又不需要费太大力气的途径是不现实的。只有让刊物在读者心目中有了地位、有了口碑,自愿去邮局订阅的时候,教辅报刊就会摆脱生存危机。”杨青说。
如何拓宽教辅报纸的发展之路?
“一是数字化,一是素质。前者是形态,后者是内容。”杨青表示,必须转变观念,要跳出教辅来搞教辅,要有一种站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勇气、胆识与气魄。比如,《萌芽》本是文学刊物,在期发量跌到两万多份、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独辟蹊径,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举成功,发行量飙升。这说明,广大师生需要教辅刊物,需要教辅活动。关键是看你是否办出了师生喜欢的教辅刊物,是否举办了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长期以来,教辅报刊固守教辅,固守教材,墨守成规,这样的报刊怎能树立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呢?怎能激起读者的阅读热情与购买欲望呢?
他认为,广告是教辅报刊的一条“短腿”,还大有潜力可挖。要重视刊物价值链的开发,举办有品位的活动,重视报刊网络的建设,做到刊网一体化,建立立体发行网络。
“事实上学生需要一份这样市场化的报纸,这样的报纸没有出现,有些学生只能在市场上零星购买面向大众的诸如环球时报、当地都市报类的报纸。近几年,我一直在了解青少年读物的市场情况。接下来,如果文化体制放开激活、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报刊的多元化、市场化应该是一个大趋势,报刊社的发展的空间也是很大的,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宁楠说。(记者 靳晓燕 通讯员 陈雪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