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困惑?突破?
“相对的质量,绝对的发行。”这是教辅类报纸行内的一句话。显然,发行的位置不容质疑。而好不好,老师有很大的话语权。
还在上学的时候,李一就有疑问,老师是不是会从教辅报刊的征订中得到好处呢?
“每次都是老师推荐征订,虽然没有当场要求每人必须征订。但是会统一收钱,没有订的同学会被变相点名批评。说‘有主见了、不用上学了’,‘不听老师辅导,考不上学校不要怪别人’等。最后还会找不订的学生谈心,最后每次都是几乎全部征订了。上了重点高中后也是每人人手一份,不止是报纸,老师说的教辅全都争先恐后地征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说现在这种现象有所收敛,但并未根本改变,只不过更“地下”一点罢了。
最初,教辅类的报纸采取的一贯是邮局订阅的模式进行销售。随着教辅行业的发展,自办发行,自建发行站(工作站),二渠道等发行模式盛行起来。发行人员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与授课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等的“沟通”。
当年,曾为主编的宁楠也曾意气风发地想做一张市场化的、面向中学生的教辅报纸,可以在报亭零售,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一调查,他就明白了自己只是空欢喜。
“学生已经不愿再掏钱了——他们的书包里已经有两三份教辅类报纸。学校、老师的推荐占有很大比重。天天在学校,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辅导资料,不愿看,但还不得不看。”
在网站贴吧里,记者看到一些强征报纸的贴子。
“天天又订报纸又订书的,你以为我们真需要么?”
“孩子在二年级一班上学,由于没有订老师要求的报纸,今天竟要求除了完成正常的作业外,再让家长给孩子出五十道数学题,做为今晚的家庭作业,这不是变相强迫吗?”
“我明确地告诉小孩,如果老师说不订牛奶和报纸就不让进教室,就问老师:你是教书还是超市的促销员?”
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诸荣会看来,大多数教辅报刊的主要经营精力都放在了发行上,对于广告多数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这是教辅报刊与社会报刊在经营上的最大不同。久而久之,教辅类报刊形成惯性,在经营上缺乏卓有成效的方法,几乎无所作为。
“教辅报刊未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靠关系处理关系,靠权力推动发行。”杨青深有同感,在竞争的过程中,某些市场人员通过价格战,上层路线,回扣等手段,使报纸的发行走向不正当化的竞争。
“所谓主编,就是主卖。”
“发行,是最头痛的事,每天很重要的事就是吃喝陪送。”
这是从事教辅报纸工作的人们的感叹。领导往往在发行上下得工夫最多。
“我也在想,面向青少年的报纸那么多,内容那么单一,竟然没有一份能够完全市场化的、能够给学生以广泛影响和深刻思想引领的精品报纸,这着实遗憾。”面对现实,宁楠只有无奈。“教辅类报纸还没能真正市场化,编者和读者还不能直接互动,即便你内容做得不错”。
“现在,管理是越来越严。越是大城市、档次越高的学校越难推销,但是县以下、初中以下的学校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野鸡”报纸所谓的营销手法,诸荣会只能用“无能为力”来回答,“折扣到达30%,就是非法。如果是60%-70%,非法不言而喻。”
“我们这种报刊越来越难了。”诸荣会直言工作的不易。
《初中生》编辑部副主任杨青有着深深的忧虑。“长期以来,教辅报刊依赖发行赢利,发行量的波动严重影响报刊的生存与发展,使教辅报刊的生存能力十分脆弱,经营风险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