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农卖2吨蒜赔400元
每年5月15日到20日是南董村村民打蒜薹的时间,其后从25日一直到6月5日左右为正常出蒜时间。收蒜薹时平均两人一天才能打一亩地,而来收购蒜薹的客商一般只在村里待三四天,因此除了自己家人全部上阵外,村民们还必须雇工。董孟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工钱、肥料等价格全部上涨了,种一亩地,播种前购买蒜种需要2000到2500元;雇工收蒜薹的价格为每天100元到120元不等,一亩蒜从种上到收下来工钱至少要千元左右;再加上浇地、地膜、肥料等,总体来讲一亩大蒜的种植成本在4500元左右。如果想要保本,苍山蒜每公斤要卖到2元左右,而杂交蒜每公斤约2.4元,如果收购价一直跌下去,蒜农们不仅赚不到钱,反而可能要赔不少了!
乘车行驶在赶往商河县白桥乡后董村的白玉路上时,记者遇到了载满一车苍山蒜的董法伦,他正要把一车大蒜送到蒜片加工厂去。而在往年,这都是收购商做的事情。“现在蒜价每天都在往下降,坐等收购商,降得可能更低呢!与其堆在家里,不如送到加工厂去,这样能多少赚点本钱回来。”董法伦说,目前村里每公斤大蒜收购价格在1.6元,而送到加工厂,每公斤收购价是1.8元,这一车有近2吨蒜,尽管卖出去后,他还得赔大约400元,但比起卖给蒜商,董法伦还能少赔些。
大蒜交易市场鲜见收蒜商
位于西董村的白桥乡大蒜专业市场是白桥乡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眼下应是大蒜交易的旺季,然而记者到达时,发现里面一片冷清:偌大的交易市场内空空荡荡,既没有南来北往、忙着运货的车辆,也没有云集的蒜商,只有三三五五的村民聚在一起,要么打牌要么闲聊。西董村村民董女士指着地上的大蒜告诉记者,这都是她家种的,共有2000多公斤,因为没人收,只能先放在这里了。据董女士介绍,往年这个时节,这个交易市场别提有多热闹了,市场里挤满了从村民手里收来大蒜来此等着大客商交易的小商贩。大客商一部分来自东北,多是从大型菜市场过来批发大蒜的;另一部分是来自莱芜、金乡等地,收了鲜蒜送入冷库。而现在市场里的人既不是客商,也不是收购商,而是在此居住的村民;在市场里见到的大蒜也是村民自家种的,同样没人来收。
董女士指着市场里的一车大蒜告诉记者,目前只有这一名蒜商收了一车大蒜,但是没有外地客商过来,他现在也卖不出去。前两天市场还有几个收来大蒜的蒜商,至今已经赔了1万多元,因为已经有五六天没有外地客商来交易市场收蒜了。
董峰是西董村的一名大蒜收购商,据他父亲介绍,今年董峰总共收上来二三十万公斤大蒜。去年董峰共卖出150万公斤大蒜,来收购大蒜的客商遍布江苏、山西、莱芜、济宁金乡等地,仅来自江苏和金乡的两名大客商就从董峰手里收走了100万公斤。去年7月下旬,白桥乡大蒜基本都收完,今年这些大客户都没有过来。
大蒜行情信息发布通道急需健全
谈到今年蒜价逐渐走低、大蒜普遍滞销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去年大蒜价格暴涨,不少蒜农纷纷扩种,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增长超过20%,造成今年大蒜产量激增,目前供大于求,大蒜价格下跌成为必然。同时,因今年大蒜丰收,蒜商不再上门抢蒜;不断下跌的蒜价又使得蒜商普遍对市场持观望态度,希望待其下跌到最低点再着手收购大蒜,这造成了蒜农手中大蒜普遍滞销。
有蒜农对记者表示,往年部分大客商收购大蒜后,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等国,而今年不知为何出口困难。中国大蒜商会相关人士表示,国外大蒜的进口基本平稳,每年以5%至10%的速度增长,国内大蒜销量也是以5%至10%的速度增加;如果种植面积大增,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放大的供应量是目前蒜价低迷的重要原因。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李铁岗认为,大蒜价格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与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无人向蒜农进行相关预警有关。无人预警、供求信息不对称,使蒜农很难摆脱“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因此,大蒜种植面积、产量不稳定,产销信息不透明,是导致近年来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深层原因。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国内大蒜产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大蒜生产、加工、贮藏、国内外等市场需求信息严重滞后,另外从大蒜种植到收购再到销售的整个流通体制缺乏监管,部分环节可能被少数人垄断,例如蒜农认为的“压价”就是基于收购商而非真正市场行情作出的判断——这都将制约大蒜产业健康发展。他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大蒜产业预警机制,畅通大蒜市场行情信息发布通道,打击人为炒作行为,保护蒜农利益。
(本报记者 王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