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道德与行业标准双重缺失
近年来,中国蜂产品市场已被多次整肃。
江山质监局局长程锡龙
2001年,蜂蜜“氯霉素事件”引发了对蜂产品兽药残留、抗生素超标的行业整顿;2004年,媒体曝光浙江义乌、兰溪生产销售假蜂蜜事件,直接催生了《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2010年“假蜂蜜、假蜂胶”被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含蜂胶原料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国蜂产品主要产地也都第一时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蜂蜜产品监督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力求保障蜂产品安全。
而宏观来看,近年来,《农产品质量法》、《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食品安全法》以及蜂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相继颁布实施,《蜂蜜》、《蜂王浆》、《蜂胶》、《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的相继颁布和执行,其背后都有媒体推动的影子。依赖媒体曝光推动蜂产品行业发展,似乎成为中国蜂业的一个“魔咒”。
“中国蜂产业更需要自救。”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在很多专家看来,中国蜂产品市场乱象的成因,有蜂农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不良生产商、批发商的道德缺失与行业相关标准的缺失。
从产业链来看,蜂产品从蜂农生产出来后,有两个走向:一部分直接流向批发商,再通过批发商流向县市、农村的零售商;另一个即到达厂家,再通过浓缩加工后流向超市、专卖店。“蜂产品从生产、收购、储运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众多,无论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下游,任何一个环节把控不力,都会滋生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汪礼国表示。
而监管方面,一大突出问题是,目前国内对蜂产品检测力量相对薄弱。以蜂蜜为例,目前业界对掺杂了蔗糖和玉米淀粉的检测方法为“碳4检测法”,而国内现仅河北秦皇岛和江苏南京两所商检机构才有相应设备进行检测。
“对于纯天然的蜂产品来说,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为添加了其他成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产品研究室主任、中国养蜂学会蜂产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董捷认为,虽然危害程度比不上三聚氰胺,但严重威胁中国蜂业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蜂产品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回顾”中,集中归纳了中国蜂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化程度低,重市场轻源头;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掺杂使假情况比较突出,兽药残留、不科学生产方式尚未有效解决;高附加值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普遍,产品及营销方式雷同;领军企业不突出,行业整体实力不强等。
这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蜂业颇为客观的写照。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蜂农、行业协会、正规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合力。”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