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男婴遭父母放弃治疗 拷问社会保障措施缺失

重病男婴遭父母放弃治疗拷问社会保障措施缺失 虚弱的何顺治,他的眼神令人痛楚、纠结。图据《广州日报》

  据《广州日报》报道,9个月大的农村“胆闭男孩”何顺治的父母多次拒绝网友爱心救助,被网友发现露宿街头。其父母表示,孩子病情多次反复情况危急,治疗费用达数十万元,因此决定放弃,把钱留给别的孩子。网友多次报警要求强制救治后,病童再次被送进了医院。    

  治病救人是善良者的本能选择,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两难之中的何顺治父母最终决定放弃。对此,多数公众表示理解,但面对即将被病魔吞噬的幼小生命,成人们却束手无策,哀其同类的痛楚无法纾解。痛在哪里?更多的恐怕在于社会保障措施的缺失……

  理解

  拒绝背后是清醒

  谁也无权放弃生命,这是一个傻子都知道的常识。但以这样的常识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对何顺治的父母进行无情的谴责与绑架,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生活的许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了解其中滋味,所有置身事外的人们,无论能说出多少冠冕堂皇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

  何顺治的父母到底对生命有无认识,这不需要从理论的层面去寻找答案。作为四川农村的一对夫妇,能将孩子带到超出省城之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看病,而且来时身上只有一千多块钱,可见他们对救治孩子怀有热望的程度。殊不知,这个充满希望与精彩的国际大都市医院医疗费太昂贵,因为孩子病情多次反复情况危急,治疗费用居然达数十万元,完全超出了其心理承受底线。更何况,导致他们放弃的还不止这些,而是即使接受社会网友的爱心捐助,继续向医院砸钱,甚至献出了自己的肝,孩子是否恢复健康还是个未知数。

  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理解做父母的心,那种放弃对自己亲生骨肉救治的痛苦挣扎。说实在话,我倒是认为何顺治的父母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换作别人,他们可能懒得想这么多,反正是网友捐献的钱,不花白不花,更何况还是救助自己的“心头肉”。可是,这对夫妇没有这么做,在就要失去孩子这样极度绝望悲伤之际,仍保留着那么一份理智——把钱留给别的孩子。在我看来,这对夫妇拒绝爱心救助,看似对生命理解的愚钝,实际上却是一种清醒,一种对网友、对社会爱心的责任。无疑也体现出对爱心的感激与珍惜。贺成

  呼吁

  请尊重父母的选择权

  有些病,今天的医学仍旧无力救治,放弃治疗是不得已的选择。对于一个几个月大的幼儿来说,父母在知道了自己孩子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多次拒绝网友爱心救助,主动放弃孩子的治疗,既可避免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可免除孩子的痛苦。

  站在善良公众的立场上,看到父母带着重症濒死的孩子多次拒绝网友爱心救助,放弃治疗并露宿街头,从心底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有些网友极有可能会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不解与困惑,但现实是严酷的,孩子的不治之症和巨大的医治费用开支也摆在那儿,网友们或许可以救急,却无法救穷;或能可以救一时,却无法救一世。

  看到事情的两面性,在献爱心的时候,就不该把父母放弃救儿的行动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对他们横加指责和干涉。否则,这样的救助行动对病儿、对病儿的父母、甚至于对社会都是一种伤害。

  站在父母的角度,没有一个为人父母的人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可能被病魔夺去生命而不全力救治。面对难以治愈的病症,何顺治的父母选择了主动放弃,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和煎熬。因此,这对夫妇痛苦且无奈的抉择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宽容、尊重。尊重他们拒绝社会救助的权利,也是社会文明的应有之义!景志强

  评判

  爱心泛滥可能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现实“两难”面前,笔者以为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网民,也万不可对是否“救治”越俎代庖。因为,属于个人爱心性质的捐助,可以解决得了一时困窘却解决不了一世。即使因这份爱心捐助可以基本满足手术治疗费用,但未来长期的对患儿的医疗看护负担依然可能是个“天价”。这些“后续”问题家庭成员之外的人不可能感同身受,也不可能帮助解决;二者,一旦捐肝之后的正常生产工作受到了影响,今后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等诸多后续问题,爱心网友也不可能解决。

  所以,以一个来源于网民个体的,可能是“泛滥”的爱心,解决一个病重患儿救治问题,最可能的结果是“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痛苦”。那么,这个救助和救治重病患儿的“义务”究竟在谁?政府方面理应“出手”,不仅应从大病医疗保障方面尽快以制度规范,更应从尊重生命的高度,给予哪怕是任何一个有希望活下来的患者一个“机会”。同时,对从制度法纪和道德上无法避免的“两难”问题,立法机关不妨有一个清醒“决断”,一些发达国家对“临终关怀”式的安乐死是认同的,这样的规定或者显得冷酷,但换言之又未必不是对身陷病痛折磨又无力回天者的最大“关爱”。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一旦构筑起来,或能有效帮助类似的家庭摆脱“两难”。毕晓哲

  观察

  该谴责的是保障缺失

  孩子身患重症,被好心人发现,继而上传到网上,瞬间引发爱心高潮,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愿意救助。可即便如此,孩子的父母却“放弃最后的挣扎”。这瞬间引发道德与法律边界的争议。就道德而言,作为亲生父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这样痛苦地去世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救助与不救助,父母到底有没有决定的权利?关于这个探讨,其实就是对人性本性的一种讨论。

  而新闻中的父母,断然拒绝网友的爱心救助。很多人猜测,原因是这名父亲害怕捐肝。而他自己的回答也印证了这点,这名父亲明确表示,如果小孩能好起来他愿意,但他同时质疑,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证,所以他选择放弃。而上海仁济医院移植科主任夏强教授表示,在该院接受小儿亲体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在12万至14万之间。换言之,这名父亲就是因为害怕人财两失,才放弃最后的挣扎。

  其实,除却人财两失的考虑,手术后的很多后续问题也是不容思考的现实难题。譬如,这名男子因为捐肝,一旦失去劳动力,这个家庭以后路向何方?如果孩子手术后留下后遗症,手术费又该由谁来负责……正视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对生活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因而,当何顺治的父母拒绝爱心救助时,我们不该在道德上施加太大的压力,而应该看到这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

  对这,上海仁济医院移植科主任医师夏强就表达出疑问:“父母亲属捐肝救子是人间真情,他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为何不能列入社会医保呢?”从这可以得知,现实中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太多,很多罕见病患者,因医疗费昂贵,等于宣判了死刑,这的确令人心痛。当一对无助的父母拒绝爱心救助时,我们的道德谴责应该少点,对保障缺失的谴责应该多些。南朔

  声音

  强献爱心是软暴力

  来自北京的网易网友 hmgao的新闻跟帖获得了八百多网友的支持,他说:

  网友的爱心令人尊敬,但行为并不可取。我是一名医生,告诉大伙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怎么回事:这种病可分为两种情况:肝外胆道闭锁和肝内胆道闭锁,前者生后若早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尚可;后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而且这两种情况均没有药物可以治疗。若生后年龄超过4个月,则多数已经发生肝硬化,除肝移植外,无其他治疗手段。但目前医学发展水平,移植的肝脏寿命平均10年左右,也就是10年后如果想要继续活下去,需要再做肝移植手术。且不说巨额的手术费用,即使成功进行了移植,患者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同样费用不菲。这对于一个成年患者来说,也许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多活哪怕1年,对家庭都意义重大。但对于一个几个月大的儿童来说,这样做既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对孩子来说,也极端残酷。所以,我倒觉得孩子父母的决定可以理解,也表示支持。各位网友要记住:即使是帮助别人,也应该避免使用“软暴力”,或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俯视他人。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1 京ICP备06059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