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观察之十五——
达芬奇退货有猫腻 挤牙膏式公布真相糊弄了谁
编者按:达芬奇家居开通顾客服务热线已近一周,但具体的退货、理赔情况却一直非常隐秘。有消费者向本报记者反映,消费者要想退货,需要提供质量报告,只有证明质量有问题,达芬奇才会一对一地商谈此事。有媒体评论称,达芬奇就像管装满了真相的“牙膏”,挤一挤,总会有的。
达芬奇退货设“卡” 被指有猫腻
经过了十几天的观察,李先生对达芬奇彻底失去了信心,本想把家里的意大利家具退掉,但达芬奇不仅要求他出示发票、购买合同等证明,还要他找相关部门进行质量检测,只有确认此套家具存在质量问题,才会和他谈论退货的事。
“凭什么要我自己送检这本来就是达芬奇应该处理的事情。电视里大家也看到了,对那些沙发和床的检验都是破坏性的,万一有什么损失,谁来负责!”李先生说。
针对李先生遇到的问题,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拨打了达芬奇的顾客服务热线,接线小姐先对记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登记,她表示自己只是客服人员,不清楚退货事宜,24小时之内会有相关人员和记者联系。
5个小时后,记者接到了达芬奇工作人员的电话,然而对于退货的具体情况,该工作人员依然一问三不知。他表示,自己只负责登记顾客所购商品信息,只有确定了这些信息,才会有工作人员和记者约谈。
比李先生幸运,周女士去年从达芬奇购买了一套沙发和一张双人床,前几天她向达芬奇提出退货,经达芬奇查货后,那套沙发很顺利地就退了,但双人床说什么也不给退。
“我很纳闷,这两样东西是一起买的,怎么有退有不退的他们含糊其辞的也说不出所以然。”周女士说。
虽然周女士不愿透露退货的具体品牌和型号,但知情者表示,周女士遇到的这一情况恰好推翻了达芬奇此前对造假等问题的否认。“事实上他们心里最清楚,哪些东西是假的、有问题的,哪些是正品,自然也就出现了部分好退,部分不退的情况”。对于这一说法,达芬奇并未给出明确回应。
回应:消费者自行送检“避免钻空子”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达芬奇公关部相关负责人黄先生,对于退货一事,他承认,的确需要消费者提供质检报告。黄先生特意解释道,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有些消费者钻空子,“如果是使用了很多年的家具还怎么退没法退了。”
而究竟使用了多少年的家具不能退货,黄先生并没有给出期限。但他强调时间久远的家具,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磨损等原因而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请达芬奇自己的专家进行检测,得出结论后再商谈解决办法。
那么,对于事发后上海工商部门抽检判定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央视报道的造假家具品牌,是否也需要消费者各自再行检测黄先生回应,国家相关部门确认的问题商品,他们一定会依法予以解决,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国家相关部门最终的检测结果还没有公布。
言外之意,如果消费者想退掉此前被曝光的卡布丽缇等品牌家具,依然需要自行检测。
工商总局首谈达芬奇事件 称货真价实必须做到
“作为商家,必须做到货真价实、产品标识准确真实;而作为消费者,则要理智消费,不要盲目崇尚‘洋品牌’”,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28日在谈到“达芬奇”事件时说。这也是国家工商总局首次公开评论“达芬奇”。
付双建说,作为商家,必须做到货真价实,产品标识要准确真实,比如产地是哪儿就是哪儿,要给消费者标识清楚;作为消费者,要理智消费,不要盲目崇尚“洋品牌”;作为工商部门,则有责任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区的达芬奇消费者正在“集结”维权。据该维权行动的发起者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对媒体披露,据初步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京粤沪3地达芬奇消费者有60多名,达芬奇家具消费总金额为7000多万元;其中北京有20多名消费者委托律师向达芬奇提出退货或双倍赔偿的维权请求,这些消费者人均消费在100万元以上。部分来登记的消费者反映,所购买的达芬奇家具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如家具散发的味道很重,柜子门关不严,沙发表皮轻微脱落,桌椅扶手油漆脱落等。
如果按双倍索赔,此次达芬奇事件中消费者的索赔金额将超过亿元,可能创下国内消费索赔的最高纪录。
达芬奇是管牙膏:挤一挤,真相总会有的
不久前,达芬奇在其官网挂出公开信承认了其部分产品“保税区”一日游的情况。接着,达芬奇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管装满了真相的“牙膏”:挤一挤,总会有的。
起先,他们声明所有产品均为百分之百的进口货,后来,他们说还是有那么一些是国产的;起先,他们说和广东家具商没有任何联系,后来,女老总承认还是去过那么两三回;起先,他们说绝对不存在保税区摇身变“进口货”的情景;后来,官网说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末了,补充一句:亲,这个是法律允许的哦!
尽管北京那起反诉达芬奇的案子还在审理中,但公道自在人心。相信每个曾经或者仍然关注达芬奇事件的人,心里对事实都有着自己的评价。你说或者不说,真相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事到如今,纵观整个达芬奇事件,难免让人有种荒诞之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土洋结合”的家具用品公司,占据国内高端家具产品市场数年之久是一种怎样的消费心态和市场准入机制使达芬奇的生意“越做越大”如果没有半年前的那次爆料,如果没有央视的那期节目,达芬奇还能高端多久
事件发生后,各地工商、海关部门发起的针对达芬奇的调查令人拍手称赞,但如果我们的消费市场总是要依靠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和审查,那么恐怕今后类似达芬奇的故事还将层出不穷。
如果工商、质检部门能在消费者和媒体之前通过严格的审查和把关破译“达芬奇密码”,那么公众也就不必伸长脖子,等着达芬奇的公关一点一点“挤牙膏”式地公布真相。
如果机制仍然没有完善,如果社会的盲目消费心理仍在,也许我们有天会发现,其实还有大把外国艺术界名人可以用来冠名,谁敢保证我们不会在送走“达芬奇”之后,又迎来“米开朗琪罗”或者“拉斐尔”
从达芬奇事件 引发对国产品牌的几个反思
在面对记者会上媒体的询问、客户的质疑。这位总经理显得很孤独,没有人为她出来站台。东莞的国内厂商己经把她给“卖”了。她只能以一个女人的弱者身份打悲情牌,痛说“革命家史”,讲一路创业不易。求大家再给达芬奇一个机会。当达芬奇方面表示如果媒体朋友愿意去意大利亲自考察达芬奇家具的代理品牌厂家,达芬奇家具愿意全程陪同。但当参会者提到由谁出钱,他们却默不作声了。在风青杨看来,这场危机公关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把危机作最坏的打算,还在自欺欺人的往好处想。所以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就马上束手无策。
为什么达芬奇可以“出口转内销”,我们市场监控的有关部门竟“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为消费者把关的作用。出事了,也未能为消费者挽回损失。主管部门的责任缺失,让做“假”有机可乘。好的制度是让坏人没有做坏事的机会,而目前的监管失职也无问责机制。
这些年来,我们身边多少人是通过造假起家的。山寨货横行的背后,是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沿海各地的假品牌服装工厂,到内地的食品手工作坊。很多制假是在政府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只因为带动了就业和增加了税收。假以伤害地方经济为由的背后是官员的损公肥私。既然假的这么有市场,这么有钱赚。那么谁还愿意去做真的。如果说经济利益决定了上层建筑,那么风青杨认为受益者群体决定了游戏规则。这样的结果是,真货不敢再真的,假货更加流行了。
其实真正打假,应该是靠行业协会的。消费者并不知道某个行业的水有多深。就拿这次达芬奇的危机来说,透支的是整个家具行业的信用。正像三鹿奶粉事件中,不仅是三鹿破产了。蒙牛、伊利也深受其害。花巨多的资金和广告费让消费者重建对奶制品的信心。风青杨相信这次家具行业,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重建信誉。特别是高端家具,以前花巨大的广告费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无疑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