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中国,“名牌”仿佛成了“外国品牌”的代名词。服装销售市场更是如此——内地的大型商场和专卖店里,民族品牌服装的倩影难得一见。“洋装崇拜”似乎已成一些人难以戒除的“毒瘾”。
外国品牌真的值得我们如此推崇吗?
拒不道歉的外国品牌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首都各大商场的休闲裤进行随机抽检。结果,众多知名的外国品牌被检出虚标含量、甲醛含量超标、色牢度不合格等严重问题,不合格率接近四成。这样的休闲裤,会引发皮炎和细菌感染等多种疾病。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品牌ZARA、英国品牌万宝路、美国品牌暇步士等,都榜上有名。
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技术主任邢云英说:“这些检测项目都是强制检测的起码项目,不达标是不允许生产的。这些生产商不仅在原料上弄虚作假,更严重的是安全指标完全达不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然而,有关厂商对此似乎毫不在意,中国消费者竟然也不予重视。
此次“上榜”的ZARA,是西班牙知名的休闲服饰品牌,出现于1975年。由于其设计时尚、价格适中,颇受中国年轻人的追捧。2009年8月以来,ZARA在中国已连续7次被检测出问题,但每一次都沉默以对,不召回任何产品,也不给任何说法。
此次ZARA被查出问题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立刻联系其位于上海的中国总部有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没什么可谈的!”记者又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单大悦城的ZARA专卖店,售货员表示对相关事件“完全不清楚”。而一位正在购物的消费者还固执地说:“ZARA在国外的品质其实很好,这是中国工厂的问题。”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从ZARA公司得到任何关于此事的说明。
内地的大型商场内,售货员们依然在为这些洋“名牌”叫卖。4月18日,记者来到北京翠微商场暗访。从商品分布图上看,国外品牌服装都在二、三楼销售,而国内品牌则被“藏”在客流量小的四、五楼。而且,商场的男装区充斥着意大利、法国品牌。记者发现,它们都采用英文商标,以显示其“洋气”和“身份”。
这些在中国销售的品牌为什么不使用中文?一位售货员不屑地对记者说:“这都是大品牌,怎么会有中国字?”另一位商场工作人员则说:“我们卖服装就是要选择顾客喜欢的,名牌毕竟会吸引收入较高的顾客。中国人有钱了就喜欢买外国名牌,这你不服不行。外国名牌品质高、档次高、水平高!”
洋名牌的真实水平
ZARA为何屡次“犯规”,却依然能“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有同行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它没有竞争对手,中国消费者买它的账,所以它根本不在乎质量和信誉问题。”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透露:“现在,很多国外品牌生产商都知道中国的‘游戏规则’——中国内地的消费者只关心服装的款式。所以他们就将重金用于设计,制作基本完全放手给工厂,甚至交给一些手工作坊,掺假问题自然不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ZARA走的是“低价战略”,采购成本压得很低,使一些为其供货的服装厂不得不想办法“弥补”。而“弥补”的手段首先就是掺假。
目前,内地的棉花价格约为3万元/吨,而涤纶的价格只有1万元/吨,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结果:ZARA一款休闲裤标明含棉量75%、羊毛含量20%、涤纶含量5%,而实际检测结果却是含棉量为68.2%、羊毛含量10.6%、涤纶含量15.7%,另有4.0%的腈纶和1.5%的粘纤。
记者还发现,很多商场在产品抽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位批发商透露:“商场的产品抽检只是一小部分,基本检验不出什么问题。即便有不合格的产品,为了留住国外大公司的货源,商场也必须咬牙收下。”
记者曾亲历某市一家卖场引入美国一款时尚服装品牌的谈判过程。其间,中国卖场负责人表示,只要美商方面愿意进入,未来其产品可享受免检待遇,其他所有条件也都可以谈。
一位从业者甚至透露:“现在国内能看到的外国品牌,很多都是‘假洋鬼子’,它们依托于国外大公司,自称是其二三线品牌;有的甚至只是在国外注册一下,起个英文名字就变成了‘国外百年品牌’。”由于缺乏相应法律制约,在中国制造的“空壳洋货”,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内地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