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打压整车压榨 自主零部件举步维艰
2011-09-05 13:51 吴玉峰
自主零部件“寻亲难”
针对整车企业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关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前秘书长滕伯乐提出了“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的概念。他认为,航空母舰代表整车企业,联合舰队代表着各个给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航空母舰要想能够正常行驶,就非常需要联合舰队的供给。然而,当外资的“航空母舰”+“联合舰队”在我国汽车市场上自由驰骋的时候,我国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的关系却一直不融洽,难以协同作战。
程彰,曾在一家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工作多年,对汽车设计、制造、采购、质量等各项业务有一定掌握。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跳槽。很快,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虽然对这家企业不是很了解,但对方开出的薪资条件基本满足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很快就到这家企业上了班。
然而,这家企业并没有让他去做他更擅长的质量工作,而是把他放在了销售岗位上。原因很简单,这家企业想进入他之前所在的那家整车企业的配套体系,这也是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常常采用的方式。虽然对销售并不熟悉,但他决定要接受这次挑战。
几天后,程彰了解到现在的公司称得上是国内知名轻合金生产企业,年销量在国内位列前茅,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此前更侧重出口。公司老板认为汽车行业比较有前景,所以打算进入汽车行业。程彰说:“在汽车行业工作多年,我知道轻量化是全球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司恰好是做这一方面的,并且当时在国内能做镁合金骨架的就这一家。
从销售收入数据来看,当时公司应能进入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前200强,具有一定实力。所以,当时觉得公司为老东家配套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毕竟之前在老东家那里干得还算不错,积累了很多人脉。程彰在费了一些周折之后,老东家的采购主管人员同意给他个机会。
这就算是申请通过了,正式提交供货申请及申请通过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敲开整车厂大门的第一关。由于很多整车厂的配套体系不仅相对固定,而且还存在着很多“替补”。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恐怕连第一关都过不去。
之后,程彰开始和老东家的技术部门、采购部门进行拉锯式的谈判、沟通,也就是第二关。程彰说:“当时几乎每天都要电话联系、约时间见面、协调公司的技术人员去商谈等等,从来没想到这个工作这么费劲,来来回回折腾了半年多时间,终于确定了一个零部件的技术协议。”
还没来得及兴奋,新的问题就来了。
在对所供产品价格进行商务谈判时,老东家的价格压得实在是太低,公司很难承受。经过公司内部再三讨论后,公司总经理最终拍板决定,接受这一意向价格。
“但实际上真的是赔本赚吆喝,如果公司没有足够实力,如果公司没有进一步想扩大配套的计划,打死也不会接受这个价格的。老东家这一点确实很过分,零部件企业在整车企业面前,根本就没有平等地位可言,特别是新进入的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程彰有些不满地表示,“更不公平的是,对具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老东家则是另一种态度。往往是主动邀请人家供货,但人家却不怎么搭理。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出身不好,天生就被歧视。”
不管怎么样,第三关过去了,毫无赢利可能的项目最终还是开展了。程彰一面协调着公司与老东家的开发计划,一面又去开拓新的市场,希望能为老东家做更多的配套。经过再三努力,程彰又为公司拿到了其它几个零部件产品的供货机会。而最先确定的那个零部件,经过开发、提供样件、试装、市场验证等各个环节之后,实现了正式供货。这也意味着,公司真正进入了老东家的配套体系。
程彰说:“当时确实很兴奋,但我也知道,这个项目是赚不到钱的。”于是,程彰开始着手确定几个主销车型的某些零部件的供货可能性。最后,终于又确定了一个大扶手项目。因为也有经验了,前期的申请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但也就是在这时候,公司的开发能力不到位的问题开始显现,产品的结构设计不能满足老东家的要求。
之后,好不容易勉强过关,但商务价格谈判又卡壳了。然而,更备受打击的是,原来一直支持自己的总经理被调离,主管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副总经理也因此而辞职,新来的总经理却因为40万模具费用的投入而犹豫不决……种种问题堆积在一起。最后,样件交付时间超期了一个月,公司仍未交付,该项目就这样流产了。
对此,程彰十分失望。“这个项目到最后没有成功,对我的打击很大,在经过了前面大量而复杂的准备工作之后,好不容易拿到一个销量大而且有一定利润的零部件,最后却因为40万的模具费投入而停掉,令人十分痛惜。再后来,新来的总经理忙于调整公司组织机构,汽车新产品开发业务逐渐受到冷落。”一时间,从前的东奔西跑的繁忙日子,就忽然停了下来,心里空落落的,他也不得不考虑后路了。
上下游关系不太和谐
对于公司为何不能顺利发展汽车零部件业务,程彰总结为以下几点:
1、汽车零部件行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很大,但短期内不能立刻得到回报的需要长期积累、经营的行业。无论是新进入者还是老面孔,研发实力非常重要。
2、在当前情况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全体员工必须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为整车企业配套,虽然价格很重要,但质量更为重要,质量具有最终的否决权。
如果质量水平较高,整车企业愿意降低姿态,提高供货价格。
3、生存和发展始终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两条路,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而言。
正如老板常说的,“我首先考虑的是,我手下这上千人的吃饭问题”。
4、整车企业应该给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定的支持,如果汽车零部件企业活不好,那么,最终受影响的还有整车企业。
整车企业过于重视成本的特点,使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能与整车企业展开舒服的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整车企业的质量成本理念,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可能发展壮大的最根本原因。
5、人员、项目稳定问题,有时候关键人物的更换,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发展。
实际上,程彰所在的企业是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典型代表,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生存和发展,其实都是“生”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两年中,汽车市场整体表现良好。整车企业活得不错,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跟着沾光。但自进入今年以来,整车市场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支持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因此,相对应的是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着“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要在生存和发展中作出选择。
选择生存,有些只是一种苟延残喘的生存,只是短暂地延期寿命。选择发展,如果不利,可能会立即死去;如果成功,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和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是很难互信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要发展高端产品。但往往不会选择已经成熟的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同步开发,而是选择有供货意愿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了以防万一,也不会将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中,“在一颗树上吊死”,会积极谋求为其它整车企业供货。因此,在这种互不信任之下,双方往往会签订一些协议,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协议只是一纸空文。一位零部件企业老总坦言,“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没有被外资零部件企业挤垮,却先被所谓的战略合作伙伴挤垮了。”
中国汽车报曾在2005年刊出过一篇文章:《零部件企业历数部分整车厂“七宗罪”》,即:无视零部件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嫁开发风险,不为模具“买单”,任意压价,回款慢,要货急,推行“霸王条款”,抵车等。这种“父子”式的整零关系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中小零部件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产出成本高,生产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差的状态,根本无法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久而久之,使之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影响了整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关系并无太大变化。
实际上,能帮助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只有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但整车企业似乎并不待见这个朋友,而零部件企业似乎也不忠心于整车企业。这种不能共同发展的上下游配套关系,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高端工业铝材需要另寻出路
赞助商链接
网友评论
已有10人评论,点击查看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 1“化妆水果”会伤人 消费者购买需谨慎
- 2电动自行车的“政策磨合期”
- 3自主品牌汽车实力不够 销量持续下滑
- 4尴尬的午餐消费 快餐依旧成上班族首选
- 5自主汽车品牌迟滞不前 只因汽配研发力低下
- 6“伤不起”的淘宝购物 淘宝维权难成消费者保
- 7红酒乾坤 中国人到底懂不懂红酒文化
- 8电动自行车“禁止令” 利益背后的博弈
- 9通货膨胀来了 何处安放我的钱
- 10惠普世界”第一高”科普中心及环境监测数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