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造假调查:秘密配方风靡多年,谁造就了甜蜜谎言
糖浆贩子把糖浆卖给蜂农,一旦周边蜜源减少,便给蜜蜂喂糖和糖浆,“蜜蜂就在酿假蜜”。
用大米糖浆勾兑的蜂蜜,产品质量甚至符合欧盟标准。行业内叫“指标蜜”。
中国原蜜年产量约为8万吨,而2010年蜂蜜出口却高达10.11万吨,内销的蜂蜜并不比出口的少。这多出来的产量只能靠糖浆填补。
真蜂蜜,假蜂蜜
“甜如蜜”,这句古老的中国式祝福恐要“变味”了。日前,一个名为“绿篮子”的食品科普小组随机抽检市售蜂蜜发现,那些摆在超市货架上被宣称具有各种功效的蜂蜜竟然是“假蜂蜜”。
这份由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下称秦皇岛检验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国内蜂蜜大品牌中粮悦活枸杞蜂蜜、冠生园纯天然蜂蜜被检测出含有一种名为“大米糖浆”的添加物。
按照2005年颁布并施行至今的蜂蜜国家标准(GB18796-2005)的规定,蜂蜜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这也就意味着上述两款蜂蜜实为假蜜。
秦皇岛检验中心是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蜂蜜真假鉴别是其主业之一。委托该中心检测的“绿篮子”则是一个由蜂蜜行业专家、媒体记者和律师共计11人组成的志愿科普团队。据称,此次检测采用的方法是2011年3月份才刚刚出现的SM-R技术(蜂蜜中大米糖浆检测)。
检测结果一经发布,便在业内引起一阵骚动。
2011年7月22日,中粮悦活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悦活蜂蜜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均遵循严格的品质管理标准,所有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南方周末记者获悉,部分转载“绿篮子”检测相关新闻的网站接到了际恒集团发来的要求撤稿的函。际恒集团是中粮悦活的合作公关公司。
同一天,冠生园亦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其蜂蜜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绝不添加除蜂蜜原料以外的其它任何物质,所有蜂蜜产品均符合GB18796-2005的所有标准要求,并有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合格检测报告。
“绿篮子”科普小组蜂蜜项目负责人周磊显然对此不满。他说,此次“绿篮子”抽检的中粮悦活枸杞蜂蜜系由山东华康蜂业有限公司生产。检测结论公布后,曾有北京、湖北的多家蜂企致电“绿篮子”,反映山东华康是全国的造假大户,其造假水平相当高,“造完假之后送给欧盟检测都能过”。
山东华康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证实该公司确实代工中粮悦活枸杞蜂蜜的生产,但对于南方周末记者进一步采访则未予以回应。
本周二,中粮悦活的公关公司——际恒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出具了一份秦皇岛检验中心的最新检验报告。在这份7月23日签发的检验报告上,所有送检的枸杞蜂蜜样品大米糖浆检测均为阴性(即未检出大米糖浆)。
同一品牌产品,同一检测机构,同一检测方法,结论为何大相径庭?“我们是按照第三方试验室来检测,谁委托我们做项目,只要能做的我们就做。”秦皇岛检验中心主任曹彦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所有的检测结果仅对来样负责。
事实上,这样的检测结果并不意外。大米糖浆目前已是国内蜂蜜造假的主力,其手段之隐秘和泛滥之凶猛令人防不胜防。
大米糖浆目前已是国内蜂蜜造假的主力,其手段之隐秘和泛滥之凶猛令人防不胜防。 (勾犇/图)
当蜂业遭遇糖浆贩子
大米糖浆之所以能成蜂蜜造假明星,主要在于其与蜂蜜渊源颇深——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大米糖浆可以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在过去,特别是2011年3月SM-R(蜂蜜中大米糖浆检测)技术出现之前,国内外并无成熟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出蜂蜜中是否掺有大米糖浆,大米糖浆由此堂而皇之进入蜂业。
“大企业肯定不会自己往蜂蜜里加(大米糖浆),只不过在原料收购上是不是100%严格值得探讨。”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蜜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寒冰如是说。
杨曾担任北京百花蜂产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据其介绍,由于缺少蜂厂,大型蜂蜜加工企业往往会采用养蜂合作社加蜂农的模式层层把关,保证原蜜纯正,但这种看似可靠的模式近年来已被大米糖浆的推销商攻破。
2011年初,一家第三方实验室为测试SM-R技术,随机从市场上抽检了主要蜂蜜品牌,结果发现逾一半的品牌都测出含有大米糖浆。
“知名企业品牌测出蜂蜜掺假,并不一定是它本身就想收购假蜂蜜,假蜂蜜的来源太广了。”西北大学蜂产品研究中心主任曹炜说,现在源头上就已经把糖浆卖给蜂农了,一旦周边蜜源减少,便给蜜蜂喂糖和糖浆,“蜜蜂就在酿假蜜”。
在2009年的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上,从1960年代起就从事蜂业的安徽合肥志诚蜂业公司董事长顾永承惊呼:“卖大米糖浆的贩子已经把糖浆送到了蜂场,如此下去,这个行业要完蛋。”
已在蜂业摸爬滚打十六年的志诚蜂业总经理顾振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各个蜜源基地的采收区,大米糖浆工厂的销售人员会频频现身推销,“这已经是常态了。”
湖北、湖南、安徽多家销售大米糖浆的厂家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上述事实。安徽芜湖同力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邱序伟称,该公司三四年前就已开始将大米糖浆卖给河南、安徽等地的蜂农,“有时候养蜂合作社几家集中在一起来我们这边买”。
诸多糖浆企业都表示,一般蜂蜜企业都采用浓度为75%或80%大米糖浆勾兑蜂蜜。但当被问及究竟哪些蜂企购买了他们的产品,这些企业均缄口不言。“他们不让透露”,湖北蕲春县一家糖浆企业销售人员说,“这牵涉到我们的商业信誉。”
国标落后,造假换代
事实上,在大米糖浆之前,蜂蜜就开始造假。“早期掺白糖的做法已经过时了,因为很容易就可以检测出来。”杨寒冰说,2003年,利用玉米糖浆造假蜂蜜蔚然成风,这直接催生了GB18796-2005蜂蜜国标的诞生。
此国标虽规定了蜂蜜中不得掺入任何物质,但对于如何检测蜂蜜的真假,却只列了碳-4植物糖检测这一项。玉米属于碳-4植物,如果蜂蜜中掺入玉米糖浆,可以很容易检测出来。
从2008年开始,一种规避老标准的新方法出现——大米糖浆。杨寒冰说,对玉米糖浆驾轻就熟的国标对碳-3的大米糖浆就无能为力。作为该国标的主要起草者,杨寒冰亦颇感无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的速度比我们研究的速度快。”
“现在掺了大米糖浆、甜菜糖浆的假蜂蜜,可以做到各项参数都符合国标。”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实验室主任吴斌说。该实验室是国家级蜂产品和兽药残留物检测重点实验室。
目前,判定蜂蜜的真假只能依赖现有的标准。由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实验室连同第三方机构合作研发的SM-R技术因为尚未列入国标,亦不能令企业信服。“没有上升到国家标准就没有法律依据。”西北大学蜂产品研究中心主任曹炜说。也正因如此,蜂蜜行业并不认可“绿篮子”发布的检测结果。
旧国标不能胜任,新技术难以正名,掺了大米糖浆的假蜂蜜就成了合法的真蜂蜜。神奇不止这些,用大米糖浆勾兑的蜂蜜,产品质量甚至符合欧盟标准。
一位从事蜂蜜进出口工作的行业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出口蜂蜜真实性检测手段通常包括TLC、碳同位素、BFF等,安全性检测则涵盖了氯霉素、硝基呋喃、甲硝唑、四环素、沙星类等养蜂禁用抗生素类。相比目前国内蜂蜜真实性检测仅为碳-4植物糖,“安全性基本无检测”,出口蜂蜜可以说严苛许多,然而直到SM-R技术出现之前,出口蜂蜜中的大米糖浆亦难以识别。
“中国出口的蜂蜜也加了大米糖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蜂业老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行业内叫指标蜜。”所谓“指标蜜”,就是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制作的蜂蜜,其只要农残兽药各项指标合格即可,对于是否掺了大米糖浆,“老外知道,但也不是很在乎,毕竟掺的只是糖,没什么害”。
如果说一些大企业还有财力可以送交第三方检测,一些中小企业则连这样的动力都没有。“如果我必须做碳-4,大米糖,还要做抗生素几项,做完我就要亏本了。”沈阳一家蜂蜜小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造假的动力
“只要糖浆的价格比蜂蜜的价格低,就会有企业掺糖浆。”曹炜说。以浓度为75%的大米糖浆为例,多家糖浆经销商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报价是每吨三千多元,即使较为便宜的油菜花蜜,每吨的价格也在八千元上下,荆花蜜在一万元左右,更为昂贵的野桂花蜜原料收购价则在三万至五万元,掺假的利润自不待言。
而对一些蜂企而言,掺假有时并非仅是一个利润问题。
“我们是游牧民族,是吉普赛人。”安徽志诚蜂业总经理顾振宇说。每年的3、4月份是滇、川、湘、鄂等地的油菜花开,5月是洋槐花,6月是晋冀的枣花,现在北京的八达岭正是漫山遍野的荆花。逐花而居的蜂农靠天吃饭,一遇天灾,蜂蜜就会大量减产。“如果一个企业市场销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吨,它会因为减产就停下来吗?”
根据中国蜂产品协会的统计,2010年气候异常,春季西南五省份大旱,油菜、荔枝、龙眼等蜜源植物流蜜期缩短,减产50%以上。鄂、赣、苏等地低温多雨,油菜花期推迟,减产亦过半。5月,豫、陕、甘等地洋槐因寒冷和沙尘暴减产逾七成。而东北的椴树花期来得早去得早,直接导致吉林省椴树花蜜基本绝收。
正常年景下,我国的蜂蜜出口大约在8万吨左右,不过海关统计的数字显示,原蜜大幅减产的2010年,蜂蜜出口却增加了40%,飙升至10.11万吨,内销的蜂蜜并不比出口的少。虽然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我国蜂蜜的产量达到29万吨,但一位业内人士悲观地估计,是年我国蜂蜜的原蜜也就在8万吨左右。
“这个缺口是哪来的呢?”这位人士如是说,“只能靠糖浆来填补。”
威胁原蜜产量的因素不惟天灾,蜜源植物、蜂农的减少正成为中国蜂业的现实困境。早年较为普遍的洋槐,目前遭遇着只砍不栽、后继无树的命运,甚至不能称作是稳定的蜜源。此外,我国的蜂农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而年轻一代投身养蜂的越来越少。
供给在萎缩,市场需求却从未消失。农业部颁布的《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仅国内的蜂产品消费量将达到每年50万吨。
“国内外有大量的需求,企业在市场已经拼出了销售额,又有掺大米糖浆这个技术,即便原蜜减少,蜂企也不可能不生产。”顾振宇说,“这些因素注定了会有替代品出来,没有大米糖浆也会有其他糖浆。”
显然,大米糖浆不是蜂蜜造假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