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假风下,拉菲也像茅台一样暗生出暴利行业
□本报记者 陈斯音
早报讯 至今为止,品酒专家仍对“谁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争论不休。不过,说到当今最贵的葡萄酒,非法国拉菲(Lafite)莫属。至今它仍保持着单瓶最贵葡萄酒的纪录:一瓶1787年的拉菲曾拍卖出10.5万英镑。对那些持“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心态的人而言,拉菲显然是彰显身份地位、标榜生活品质的工具。
有相关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近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需求小幅下降的同时,中国市场却逆势上扬,2008年中国葡萄酒销量已超9亿升,市场零售值达500亿元。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在欧盟之外最大的出口市场。随着未来葡萄酒需求与产量的进一步扩大,相关调查预计,2013年中国葡萄酒产业收入将超过350亿元,整个市场零售规模有望达900亿元。
就在越来越多国人开始关注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的同时,各种“山寨”名酒迅速崛起,首当其冲的就有“拉菲”。
据了解,自去年来,中国质检总局已在相关国际品牌的配合下,发起了多项专项治理行动,在广东、河北等地查处了多家涉嫌仿冒“拉菲”的厂商。据了解,许多所谓的拉菲经销商,非但不具备外贸资质,其自称从海外进口的拉菲酒,大多是由河北昌黎、山东烟台等地的勾兑灌装厂非法生产,相关海关单据、出入境检验检疫证书等都系伪造。
同时,在制假风势头下,就连真品拉菲的空酒瓶买卖业也发展成暴利行业。据了解,如今许多不法商贩纷纷通过网络、非法广告等收购名酒的空酒瓶。据相关调查披露,一瓶原价万元以上的拉菲酒,其空瓶最高可售至2900元。
今年1月1日,上海圣皮尔(ASC)精品酒业宣布成为拉菲酒的东家、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DBR Lafite)在华的独家经销商,代理销售其旗下的拉菲波尔多葡萄酒、拉菲智利酒、拉菲阿根廷酒和拉菲朗多克酒。涉及品牌包括:拉菲传奇(Legende)、拉菲传说(Saga)、拉菲珍藏(Reserve Speciale)等。
有消息称,今年3月,ASC 在沪举办了一场慈善现场拍卖会,销售总额近1000 万元人民币。而据与会人士透露,当晚最高一件竞价品为一套“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1945-2008垂直年份套装,以175万元成交。
然而,作为拥有法方唯一授权代理的“李逵”,ASC却在近日国内部分媒体的报道中,被当作了“李鬼”。在相关报道描述中,在其“只有篮球场大小”的储酒仓库中,“堆满多个仿冒法国葡萄酒品牌的产品,其存量可达千万瓶。”令不少业内人士啼笑皆非。
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厂商也利用大众对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大做文章。据了解,在今年3月全国展开的拉菲打假行动中,一款名为“拉菲帝国”(Lafayette Empire)的葡萄酒受到检查人员的关注。在杭州某批发市场一些摊位,也曾被曝出售这种几百元一瓶的“拉菲帝国”,然而在ASC酒业公布的相关品牌授权书中,记者却并未发现“拉菲帝国”这个名字。
据了解,“拉菲帝国”是由法国一家注册名为“Lafayette”的厂商生产,再由国内代理采购、物流及商检报关等。尽管“拉菲帝国”的经销商表示,该酒是符合双边贸易规定的原装进口葡萄酒,与国内的“假拉菲”不同。然而有业内人士直言,这就是一种利用大众的非专业性,企图混淆视线的“擦边球”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拉菲庄园每年在法国地区出产的拉菲传奇等品牌葡萄酒(俗称“大拉菲”)20万至30万瓶,其副品牌“Carruades de Lafite”(俗称“小拉菲”)40万瓶;有限的产量、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部分国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共同催生了“山寨拉菲”的猖獗。
杭州知名酒类经销商、久加久酒博汇采购部经理曹宗明接触过众多红酒爱好者及投资客。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拉菲酒”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是经销商自己赴国外原产地采购,通过正规海关进口、纳税的‘行货’;一种是大家熟知的地下酒厂酿造、仿冒商标的假货;还有一种就是俗称的‘擦边球’,即通过国内一些人在境外注册的公司制造、再由国内经销商‘引进销售’,基本的手续全都有,品牌名称也与‘拉菲’等名酒相差无几,对不懂红酒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迷惑性很大。”
他表示,近年来正品拉菲的价格水涨船高,涨幅惊人,从今年价格形势看,拉菲还会继续之前的增长势头。“目前我们出售的‘小拉菲’,每瓶进价也要近5000元,而在5年前,还不到千元。这种趋势在‘大拉菲’上就更明显了。”
曹宗明介绍,目前市面上的拉菲年份普遍以2007、2006年的为主,而2009年产的拉菲酒,大约要到今年10月份才上市。 他坦言,许多消费者虽然有经济实力,但一味沉浸在对名酒的憧憬中,会造成消费时的误区。“许多顾客不明就里,看了电影、电视等相关信息,总以为80年代的葡萄酒一定是最好、最值钱的,其实对销售商来说,采购年份较长的酒往往是有风险的,毕竟葡萄酒有保质期,经不起常年累月的磨损老化。一些顾客点名花高价买了80年份的拉菲,结果发现瓶塞老损、酒液变质等等,最后闹得要退款,这样的事其实双方都不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