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春涌催帆急
——安徽检验检疫局2011年工作亮点回眸
□竺剑波 文/图
2011年,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的安徽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动车快轨”。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进出口达300亿美元、增长28%;汽车出口额14.8亿美元、增长1.1倍,出口汽车20.6万辆,占全国出口汽车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全国首位。
快速增长的数字,诠释了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的大发展、大变化,见证了安徽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安徽局)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推进重大项目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合作政策运用、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新作为、新贡献。
一年来,安徽局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13.1万批次、货值9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82%和38.43%。检出不合格产品480批、货值4446万美元。查验出入境人员18.14万人次,检出各类病例6350例;检疫查验出入境飞机1786架次、船舶183艘次、集装箱86353标箱;发现各类疫情161种次,均按规定实施退货、销毁或无害化等检疫处理。对外索赔88批次,为外贸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77.65万美元。确保了国门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回顾一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服务皖北振兴、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扶持大别山老区、省部合作、泛长三角合作机制……这一连串跨年度的热门词汇,汇成了安徽局2011年全面建设贯穿始终的焦点,成为安徽局坚持服务经济、质量取胜、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的一个个新亮点。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左)在安徽考察质检工作时,与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中)进行工作交流。
服务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亮点
(一)全面落实省部合作
全面落实国家质检总局与安徽省政府签署的《关于实施质量兴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沟通、合作、交流是《合作备忘录》的主要意义,但是真正内涵还是要进一步拓宽检、政双方的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大服务经济力度。2011年11月,安徽局承办了第一届省部合作备忘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认真总结实施省部合作以来,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区域合作发展和基础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当地政府提出在国家级汽车、电器重点检测实验室建设、机构设置、装备建设和人员编制以及大通关建设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为更好地落实《合作备忘录》,安徽局将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和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以求得制度保障和协调发展。
(二)服务企业措施给力
服务企业,是检验检疫的重要职能,维系着检验检疫人与企业的鱼水深情。
安徽检验检疫人始终坚持“严格把关,有效服务”的定位,在积极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出台服务企业的七项措施,重点帮扶示范区内平板显示、光伏和LED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采取“整体报备,分批进口,口岸便捷通关,目的地快速检验检疫”的直通放行模式,减少了大型设备在口岸港口滞留而产生的费用,节省了时间。实施进前把关、进中跟踪、进后服务。抽调专人,实行24小时驻厂,随到随检,确保了京东方等一批重点项目在短期内投产。选派21名处级技术干部对合肥荣事达集团、德豪润达等6家重点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配合联想集团、合肥光伏等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在合肥的落地,重点跟进,实行一站式服务。美的(合肥)家电集团总经理傅蔚曾感激地说:“美的集团得到了安徽检验检疫局不失原则的细致服务,受益匪浅,作为企业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坚实的质量安全来回报你们。”
(三)深入基层谋求发展
2011年以来,安徽局深入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开展的“下基层、访民情、强质检”活动,并“创先争优”和检验检疫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实践“人民质检、为民服务,以质取胜、创先争优”的总体要求。组成4个专家调研组,选择7个地区的101家不同类型企业,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形成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我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的报告》,针对出口食品农产品注册备案基地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制约因素,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项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工作措施。
针对奇瑞公司检验过程较长造成产品积压问题,采取分类管理、重心前移,先检验、后报检的工作模式,把检验融于生产过程中,加快速度,降低成本;协调解决美菱公司希望增加免验产品型号问题;支持帮助美的公司解决申请出口免验的问题;协调解决京东方通关便利以及大型设备特定包装物出入境反复使用问题。
(四)围绕重心助推振兴
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皖北、皖西地区加速崛起。安徽局成立了“服务皖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安徽检验检疫局服务皖北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备案基地、源头管理和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等方面对皖北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给予指导,支持中国(宿州)制鞋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建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使这项活动更加贴进企业,达到帮扶的目的,认真谋划,由姜宗亮局长带队深入老区,进生产车间,下养殖基地,走访了十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研,研究制定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从信息支持、技术指导与政策帮扶等方面入手,扶持当地竹木草、水产品、羽绒、茶叶、机电等主导产业发展,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五)探索求新提高效率
安徽作为内陆省份,八百里皖江上虽有5个一类口岸,但90%以上的出口产品要从沿海港口起运出境。有数据表明,食品农产品出口物流费用占到成本的30%以上,鲜活类农产品则超过50%,运输仓储在成本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如何更好地支持安徽对外开放,解决阻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让更多的进出口企业走上一条通关提速的高速路,就成为安徽局急需破解的难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安徽局面对现状,解放思想,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和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方式,推行“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动态管理”模式。按照不同的出口企业、产品及国别实施分类管理。质量稳定且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企业或产品走绿色通道,先后对京东方六代线、鑫昊等离子、赛维LDK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设立了“861”进口大项目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加大对已获资格企业的帮扶力度。2011年,全省已有62家出口企业获得绿色通道资格。积极探索与有关口岸管理机构的合作,实现进出口货物、交通工具、集装箱等相关信息的共享共用,通过建设“无水港”或海铁海陆联运的形式,实现出口加工基地到出口起运地的便捷直达。
2011年,先后与浙江局、宁波局签署了《关于建立业务协调机制的合作备忘录》,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口岸局全部建立了区域通关协作机制。11月,安徽局首次承办了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机制联席会议,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扩大直通放行适用范围,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检验检疫、一次出证放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在京东方大批量设备的进口验放中,利用合作机制,实现了口岸快速验放。2011年在其进口原材料的备案审批上又实现了快速验放。
“泛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各个局之间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泛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在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机构合作机制联席会议上,副省长花建慧对安徽局主动谋划、先行先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安徽检验检疫局党组向省政府领导进行工作汇报,检验检疫工作得到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左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促进安徽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有新亮点
(一)区域管理促进出口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如何发挥潜力,由大变强,一直是加快安徽经济发展的待解之题。2011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见》,重点推进果蔬、中药材、茶叶和畜禽产品等特色出口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农业外向度。在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安徽局以推进区域化管理为切入点,先后完成砀山出口果蔬和休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将占安徽出口货值13.8%的食品农产品源头打造成一个“大基地”。砀山出口果蔬、休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通报表彰。砀山和休宁在示范区建设上率先突破,为全省其他同类示范区的创建作出了示范,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阜阳检验检疫局与亳州市谯城区政府签署《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备忘录》,为推动亳州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起步打下了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安徽局的帮助下,自2008年以来,砀山出口果蔬产品总计1.12万批,货值4.3亿美元,无一例遭国外通报和退货。解决了近万个劳动岗位,农民收入每年有10%以上增长。2011年,安徽出口茶叶35503吨,同比增长16%,农民7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茶叶生产,人均茶叶收入超过5000元,最多的农户近5万元。砀山出口果蔬“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行业自律”的四位一体监管模式获得安徽省政府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砀山模式”被《人民日报内参》刊发经验,成为全国首批推进的典型示范区之一,示范区建设推动了安徽省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出口,提升了食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和农民增收的转变。
(二)转变模式构建平台
2011年,安徽局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品风险分析工作,努力打造检验检疫信息平台。向安徽省政府建议建立安徽省检验检疫风险评估体系并上报风险信息平台系统项目建议书,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定期向省政府报送重点商品质量分析报告和质量“白皮书”,提供决策参考。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2011年以来,对22098批次的服装、小型家用电器、玩具、鞋靴及家具类产品进行检查,查出不合格产品67批次、货值180万美元,立案查处违法行为6起。与省质监局共建共享12365系统,开通了“12365”举报处置热线电话,受理群众举报,开展质量咨询服务。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截至目前企业诚信系统已对全省5300家企业实施了有效监控。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左一)、郭万清(左二)在安徽检验检疫局考察指导工作。
严把国门保安全履职有新亮点
(一)防控有力严保国门
2011年,安徽局加大了对合肥、黄山空港和5个沿江一类口岸检疫查验、卫生监督、除害处理和反恐应急投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件后,及时组织口岸一线卫生检疫人员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有效开展核辐射现场监测、排查和判定工作。为应对中东、北非局势对安徽外向型劳务经济的影响,牵头建立了由检验检疫、商务和省内重点劳务输出单位组成的联席工作机制。针对安徽省口岸输入性疟疾病例快速上升的严峻形势向省政府上报专题信息,得到省领导的重要批示。
(二)扎实开展专项活动
全力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作的重要指示,及时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细化目标任务,分“集中排查,摸清底数”、“整改落实,防范风险”、“督查指导,总结提高”3个阶段推进专项行动。逐一查看辖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合格供应商评定、进货查验、贮存场所、进货和使用台账、标签标识等。针对台湾“塑化剂”事件,迅速组织对辖区内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等5类生产企业和增稠剂、乳化剂等3类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安徽检验检疫局局长姜宗亮(前右二)深入企业开展工作调研
检验检疫自身建设有新亮点
(一)“创先争优”树立形象
2011年以来,全国上下创先争优的热潮不断高涨,特别是李源潮同志考察江苏无锡局工作所做的重要指示,推动了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蓬勃开展。安徽局按照“创先争优走前头、服务发展作表率”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三亮、三创、三比、三评”、“人民质检,质检为民”主题实践活动。规范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延伸服务功能,提升窗口形象。2010年度效能考核在17个中央驻皖单位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并荣获首届“省直文明单位”称号。全局共有11个窗口部门荣获全国、省级和省直“青年文明号”,4个窗口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全系统文明服务窗口”称号,5位党员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文明服务标兵”。
(二)统一思想提振精神
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是检验检疫发展的奠基石。拥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发展的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迸发出工作的合力、活力和动力,才能指引和推动事业不断阔步向前。2011年,安徽局党组完成了主要负责人交接和班子成员的调整。新一届党组成立伊始,就通过组织学习和全面开展“破题建言、共谋发展”大讨论活动,深刻剖析和反思“团队活力、执行能力、创新动力”三个方面的不足,倡导“团结友善、和谐共荣、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风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作风,提振精神。当前安徽检验检疫局班子团结、队伍稳定、人心思上,想干事、多干事的实干精神日益呈现,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基础提升能力
检验检疫是以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的部门,只有不断提升检验检疫技术保障的能力,盯住“短板”,加强基础性工作,才能提高服务于安徽经济快速崛起的水平。
2011年,安徽局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年度科研项目14项、公益项目3项,申报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向国家认监委申报制标项目17项。成立了国家级汽车、家电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争取获批安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院和安徽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通过认证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快新批机构建设步伐,与合肥新站区管委会签署合肥新站办事处项目建设协议,滁州局综合实验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安庆、蚌埠两局基建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阶段。
2011年以来,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副省长花建慧,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郭万清等领导先后多次对安徽检验检疫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党组班子工作扎实、思路清晰,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定位准确、服务到位,在服务安徽崛起,推动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确保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皖江大地春潮涌,劲风扬帆正当时。展望2012年,安徽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弘扬主动作为、紧张快干、锐意改革、勇攀高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质服务、深化管理,严把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关,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为安徽对外开放和外贸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泛长三角地区八局共同签署《泛长三角检验检疫机构区域大质检文化建设备忘录》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