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制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张 勇
我和标本馆>>
标本馆成立之初,由于各类标本相对比较少,领导决定部分标本由我们自行动手制作,并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我。为了较好地完成任务,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原打算利用休息日学习汽车驾驶的个人计划,利用休息日先后4次参加了理论及实物标本鉴定、标本制作等培训活动,并加强了实际操作。同时,还积极收集有关媒介生物培训的书面和电子材料,反复阅读《中国口岸常见医学媒介生物鉴定图谱》,对鼠等8类医学媒介生物445种个体图反复比较、揣摩,加深记忆。
面对一本本厚厚的资料,要在很短的几天内把它记下,谈何容易。笨鸟先飞,我每天5点多钟便起床,对8类医学媒介生物进行分类记忆,并将常见的媒介生物,鉴别特征,制作要点等做成数十张小卡片,上下班途中、工作间隙随时翻阅。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的专业知识更为清晰,实物鉴定制作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如今在标本馆的中间,展示了一只褐家鼠,这只褐家鼠活灵活现,骨感十足,看到它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一天……
那是2006年的9月12日,我们本底调查的时候捕获了一只褐家鼠,安排我来制作一只标本,并将之安排在标本馆展览。由于以往动手制作经验不多,我当时心里很发怵。我事先将准备好的手术剪,整理标本用的梳子、牙刷、手术缝针等制作工具进行了认真的排查。然后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鞋、帽、手套和口罩;开始了,首先我将老鼠完整地放在天平托盘中称量;称好体重,测好长度,我手持手术剪打开切口,并快速剥起后肢鼠皮;很快便到了“抽尾”这一关键环节,可以说尾巴抽得好,鼠标本制作基本上也就完成了“一半”。我小心地将鼠的背部皮肤与肌肉剥离后,将皮肤与生殖器、直肠的连接处剪断,先轻轻地剔除尾基部的结缔组织,用手指轻搓尾巴,然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卡住尾基部皮缘,右手食指和拇指紧拉尾椎,可就是抽不出。一用力就打滑,急得直冒汗。我冷静分析后,进一步剔除尾基部结缔组织,反复搓尾、抽尾,终于将鼠尾完美地抽出,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觉到胜利在望。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剥好鼠头的两眼时,手术刀居然突然断裂,我便用剩余的刀片完成了上、下唇的剥离,至此,鼠皮完好无缺地剥好。接下来,我开始填充鼠体和缝合。首先我迅速地取三截与体长和前后肢相当的铁丝,擦放停当后,将脱脂棉逐一按鼠体形状尺寸填塞到位。最后一道工序——缝合整理,我迅速拿起手术缝针,可第一针就缝穿了,也许是老鼠的皮肤太细嫩,亦或是缝线结扣太小或用力过猛,我来不及细想,赶紧在缝线上打了个双结,又小心翼翼地继续缝合,眼看快要结束,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左手突然痉挛起来,怎么也不听使唤,我努力使自己镇定,大概又过了三五分钟,僵直的左手总算能协同作业了,经过艰辛的努力,一只栩栩如生的褐家鼠跃然展板上,后续整理、写标签、装标本盒等一气呵成,此时的我浑身已湿透,发梢上尚挂着汗珠。我制作的这只褐家鼠得到了江苏局媒介实验室孙立新博士的高度肯定。
辛苦的付出,总会结出累累的硕果,目前标本室有不少标本由我制作而成,多年的媒介生物鉴定工作也练就了我一副“火眼金睛”,多次在入境媒介生物中发现少有种类。在2010年江苏省检验检疫系统医学媒介生物快速鉴定及标本制作技能竞赛中,我和同事一起代表无锡局获得团体三等奖。
首次截获“大事记”
无锡检验检疫局医学媒介生物标本展馆建成以来,工作人员一直在为口岸把关,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在无锡口岸多起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处理中表现出色。
2005年7月15日,在对来自台湾的集装箱进行检疫时,发现并经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鉴定为蚋(Simuliidae)一只,为江苏检验检疫部门首次截获。蚋类,俗呼黑蝇(Blackfly),是医学昆虫中的一个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类群,不但骚扰吸血,侵袭人畜,并且是多种人类和禽畜疾病的传播媒介,其中包括人畜盘尾丝虫病、欧氏曼森线虫病和禽鸟类住白虫病等。
2006年6月6日,该局对来自日本的集装箱进行检疫查验时,截获蝇一只,经医学媒介实验室鉴定为古铜黑蝇,为江苏检验检疫部门首次截获。古铜黑蝇(Ophyra aenescens Wiedeman),原产美洲,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的部分国家,该蝇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可传带脊髓灰质炎病毒、艾柯病毒、多种沙门氏菌和赤痢志贺氏菌等重要病原微生物。准确的鉴定结果为有效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受到上级领导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