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传来中小企业资金荒的新闻。只不过这次的地点不再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而是移师北上到了吉林。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吉林调查了解到,在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及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吉林省十几万户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普遍遭遇“三荒”——由贷款难、贷款成本太高带来的“资金荒”;在物价普涨形势下,原料等价格大幅上涨,又不同程度出现“原料荒”;尽管劳动力总量相对充裕,但结构性短缺、技术工人缺乏又导致不少企业出现“招工荒”。
“资金荒”、“原料荒”和“招工荒”这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问题——“资金荒”。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假设有足够的资金,那么企业一定能够从市场上采购到原料,也能招聘到心仪的员工。但是,由于缺钱,使得原材料和工人都成为“镜花水月”。不少企业因此而濒临破产和倒闭边缘。
有媒体把中小企业的 “资金荒”归咎于今年货币紧缩的背景,货币紧缩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也不尽然。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有很多企业钱多得花不过来,还在银行里从事委托贷款业务。根据央行7月份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增幅接近12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上升到9.1%,同比高出5.1个百分点。为什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却增长迅猛,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提高至一成左右?
在我看来,一个主要的原因莫过于这些从事委托贷款的企业获得了超过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信贷配比,当中小企业都为资金而发愁的时候,它们自然就不愿意把这些钱扩大再生产,而是将这些资金通过银行发放给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在不少上市公司中,已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据统计,在沪深股市几十家参与民间借贷的上市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主业增长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了高息借款收益超过主业收益的极端情况。
为什么一些公司有花不完的资金,但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闹起了资金荒?在我看来,中国金融体系中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大企业而言,它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在银行获得贷款;对于极少数的高技术企业而言,它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对于少部分的明星企业而言,它可以通过上市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没有非常漂亮的财务报表,没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也没有大型的固定资产,因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都不太可能。但是,恰恰是这些中小企业,却是提供劳动力就业岗位的主体。
因此,在金融制度上设计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这非常重要。在我看来,放开中小银行——甚至降低设立银行的门槛——可能是一个办法。目前,一方面很多企业非常缺钱;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民间金融却异常活跃,不少个人和单位都在从事民间借贷业务。如何设立一个真正合理而有效的机制,让这些钱都能流入中小企业的账户从事生产经营,而不是进入那些 “××强”的大公司进行委托贷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在当下中国,尤其如此。(晨报特约评论员 傅蔚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