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
其实,在“残酷”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用人机制以及竞争压力之下,可怜的孩子、无助的家长、无奈的老师,都是受害者。而症结在于“大环境”。改变“大环境”,要努力的,不仅仅是教育系统。
谈到这个问题,有着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做过大量深入调研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说:“近些年来,我们看到,教育系统内部在很努力地进行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但收效还不够明显,这就启发我们需要从教育系统之外去寻找原因。”
庞丽娟指出,要在教育体制之外寻找原因,要从人事制度、就业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上寻找问题。目前的评价机制导致教育的结果和初衷发生了背离,使得教育背离了育人的初衷,异化为单纯的学习知识,而且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培养能力,只是为了适应高考。这是导致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校,与家长、学校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怎么办?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用人观念,破除那种“凭分数不凭本事”的老办法、老观念,让真正人品好、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被选拔出来,而不是单纯地看分数、看学历。这就需要除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共同努力,打通部门之间的制度和利益分割,形成合力,促进人的成才和进步,促进健康的人才选拔机制的形成。
顾明远也指出,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肯定是不科学的,应该增加综合评价,但综合评价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各地正在采取许多措施,可以通过尝试和总结经验,提出一个科学的办法。许多名校招收保送生的做法是冲破分数为本的表现,相信这会促进人们形成对评价制度的理性认识。评价制度的改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单纯是教育部门的事,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社会诚信体系等等一系列制度。
当然,还有专家指出,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和风气也对孩子们形成了不好的诱导。“富二代”、“官二代”、“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宣传,以及“院士也可以造假”、“博士也可以是假学历”的频频曝光,使得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时,显得越发力不从心。孩子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得到的信息不匹配,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产生了质疑,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教育,真的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呼唤健康的成才观、健康的用人观,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让孩子重新爱上学校……需要做的还很多。但我们相信,努力了,终有收获。(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