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孩子,无助的家长——
还孩子快乐童年,难在哪儿
孩子们的委屈和拒绝是声声控诉,家长们的付出与努力是字字血泪。多少年来,似乎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况:身边已罕见快乐的求学故事,所见的多是强迫、妥协,甚至是扭曲个性。
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智能都不同,执行能力也不同,强迫的教育方式,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媒体呼吁了多年,教育专家也在分析和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正如素质教育的推进一直步履艰难一样,“给孩子减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似乎还仅仅停留在美好的愿望。
有人说,导致现状的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是传统教育观念在作祟,是就业的紧迫现实让人心生紧迫;有人说,是独生子女的现实让家长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厚重的期望;有人说,是因为培优市场的巨大利润引导了社会上教育的不良风气;有人说,是教育系统内部不合理的考核体系导致了“唯分数论”的现状……
年逾八旬、在教育战线躬耕了一辈子、深刻了解中国教育现状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接受我们专访的时候,他的话发人深省:“当前,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与社会以分数选拔人才之间确有矛盾。今天我们的教育常常受到三种拉力的影响:一是国家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希望他们成为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人才;二是家长把教育看成是敲门砖,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望子成龙,个个都想成拔尖人才;三是市场把教育作为逐利的工具。媒体则对这三股拉力推波助澜,有时会误导民众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这几种力量之间难以取得平衡,因此教育上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
“今天我们要找到这几个拉力的平衡点,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问题的原点上。无论是国家希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成龙,首先都要尊重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