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绘
资金和土地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两大命脉。近年来,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成为快速推高地价房价的重要原因。扼住汹涌的资金,就有可能扼住飞涨的房价——在这样的逻辑下,紧收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资金和融资渠道,成为本轮房地产调控的一大特点。
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持续了一年半,房地产企业资金不断趋紧,但企业尚未出现大规模的经营困难,房价也没有如人所愿地出现明显下降。房地产业到底差钱不差钱?
房企资金紧张
现有资金够生存,不够发展
今年5月,曾先生用手头的20万元闲钱,投资参与了一家小房地产企业的集资项目。“尽管风险比较大,但利息比较高,年息在15%左右,很让人动心。”曾先生说。
今年以来,由于资金紧张,小型房地产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情况越来越多。尽管民间融资成本通常高达20%左右,但对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断流的小房企而言,找到钱、把项目做完、不“烂尾”是最重要的。
即便是大企业的资金也捉襟见肘,企业联合拿地的现象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资金紧缺的现实。仅6月,上海土地市场企业联合拿地占到了50%以上。富力地产则通过联合拿地,将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地价总额超过百亿的地块收入囊中。万科也与保利、中粮以及一些地方的开发商组成联合体,在各地拿地。
造成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实行了严格的住房限购政策,导致成交量普遍下滑。以北京为例,7月北京新上市期房住宅签约率仅为7.1%,创近4个月新低。低迷的成交量导致企业资金回笼放慢,大量资金被“套”在项目上。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不断趋紧。不少开发商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起,从银行“几乎贷不到钱”。此外,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的大门也已几乎关闭。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总融资额为155.6亿元,仅为2009年的12.9%。
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主任张大伟告诉记者,相比而言,一线房企与中小房企资金状况也出现了分化。一线房企凭借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以中小户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以二、三线城市为主的项目布局,销售业绩依然跑赢市场大势,贷款、融资也相对容易。相比之下,中小房企土地和项目储备不多,周转率较低,市场调整之际,他们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
“上半年,房地产企业的业绩出现分化,资金状况差别也比较大。”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因为前两年销售火爆,还不至于立刻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今年要维持生存问题不大。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要拿地、开发项目,仅凭现在的资金,很困难。
未来也许更缺钱
融资渠道继续收紧,二、三线城市限购雪上加霜
更缺钱的日子也许还在后面。
房地产信贷从紧的趋势不会改变。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一以贯之地执行关于土地储备贷款、开发商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监管要求,严格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式”管理,杜绝各类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楼市低迷,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逐渐增加。已经披露中报的11家房地产企业中,有8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在7月底前披露了上半年市场预报的58家上市企业中,也有超过65%的企业预减。现金流状况恶化、资产负债率上升更成为普遍现象。
自去年调控开始,银根收紧,国内增发、配股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全面紧闭,开发商为寻求稳定的资金来源纷纷转向海外融资。上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438亿元,同比增长75.5%。十大标杆房企已确定完成海外融资324亿元,这一数值已超过其去年全年海外融资金额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