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问 为什么对“面粉增白剂”争论不休?
在中国,面粉增白剂存废之争是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始终敏感、保鲜的话题。
“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意味颇浓的句子。不过,如果前面加上主语“面粉增白剂”,就不太适合了。
2010年9月中旬,主张禁用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冯平透露,卫生部办公厅在“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的化学名称)。
这则寥寥数语的新闻再次触动了国人的神经,旋即引发了新一轮面粉增白剂存与废的利弊大论战。
在过去的20年里,伴随轮番上演的论战,国内已形成了两大对垒阵营: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为主的主张禁用派,以食品添加剂企业、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主的赞成使用派。双方各有重量级专家助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煞是热闹。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面粉增白剂是否对人有害,面粉增白剂是否破坏面粉营养,及面粉增白剂存废是否源于商业利益之争。
和“是否对人有害”,“是否破坏面粉营养”相比,“是否源于商业利益”直接是禁用派与赞成派非科学层面的交锋,颇具中国特色。
赞成派认为,面粉增白剂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面粉的后熟期,能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的流动,增加了中小型面粉厂的竞争优势,禁用派的目的是试图利用国家标准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
而禁用派则不以为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不添加的为什么要添加,能禁止的为什么不禁止?
有趣的是,在科学层面,这样一场只能凭借科学依据服人的论战中,也并不鲜见“如果看不到(面粉添加剂)禁用,死不瞑目”、“如果谁能证明增白剂是有毒有害的,我们自己就把企业关了”这样赌咒发誓般的非理性语言。
耐人寻味之处在于,2007年,正是美国的一句“提出科学依据”拯救了濒临废止的面粉增白剂。
中国是在1986年新颁的小麦粉标准里,开始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允许每公斤最高添加6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
20年后的2006年,争议声中,国家粮食局在小麦粉国家标准草案中禁用增白剂的报批稿呈给国标委。当时卫生部虽然认为其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存在矛盾,但仍于当年末主持召开协调会,不久又发函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五部委意见。结果,除商务部提出“请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外,另四个部门均以正式文件明确表态支持禁用。
据此,卫生部开始动真格的了。2007年8月,卫生部在其网站上耗时两个月向社会征求意见,但不知为何最后并没有公布禁与不禁两种意见的结果。
很快在10月,卫生部就向WTO通报,计划撤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过氧化苯甲酰在小麦粉中的使用许可。WTO成员国中,卫生部最终只收到了美国的反馈——“要求提出科学依据”。“禁用”就此搁置。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一直允许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而且不限量。
尴尬的是,“科学依据”四个字,正是中国面粉添加剂存废论战的“软肋”。纵观20年表面争吵甚欢的论战,无论禁用派和赞成派如何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不过主要是分别援引欧盟与美国等同样立场国家的数据与判断。中国要想不“顾左右而言”,还需要提供独立的科学依据以支撑,不过这显然并非易事。
就论战本身而言,仔细对比还会发现,实际上禁用派与赞成派的“交火”也并不“对点”。禁用派的很大一部分火力用在了对面粉增白剂超标使用问题上,而赞成派则说,禁用增白剂食品更不安全,谁知道会添加什么来增白?
截至目前,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依然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论战本身使得普通公众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本陌生的食品添加剂的了解。
“真理越辩越明”,那在真理辨明之前呢?发人深思的是,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依然是“一刀切”政策,为什么公众不能自主选择?“让公众的选择权回归公众”,何以如此之难?
与此相对应,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买到一个不添加面粉增白剂的馒头,还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