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问 为什么导游总是成为导购?
一段7分钟的网络视频引爆了“导游阿珍骂人门”。
视频的内容是,香港女导游恶言威吓内地旅客,强迫购物。在短片中,女导游阿珍在旅游车上以普通话辱骂旅客在珠宝店只购物满1.3万元,使她丢脸。大致意思是,你们每人就1000多元的团费,连机票都不够,何况还包括吃住玩。世界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当然,话说的比较难听。
2010年7月,这段视频在国内多个省市电视台热播,引起强烈反响。阿珍被香港同行斥为“业界之耻”,有舆论甚至称她“魔鬼导游”。
伴随着舆论的升温,16日,香港特区旅游事务专员容伟雄表示,已责成旅游业议会严肃调查处理,规定香港旅行社不能以低于成本出团。同日,香港金凯国际旅行社致歉,承认导游阿珍为其聘用人员,许诺对其以后永不录用。
17日香港旅游业界为此召开了“集思会”,100多名业界代表检讨“强迫购物”事件,研究挽回香港旅游业声誉。同日,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内地游客在香港旅游权益保障高度重视,已与香港旅游主管部门进行工作沟通,关注当地对此事的处理。甚至还发出了“游港服务警示”。
“导游阿珍骂人门”再次掀起了行业的盖子。
这次的导游门事件发生并非个例,港澳游“零负团费游”已存在多年,早就是旅游业人尽皆知的秘密。不光是香港,内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超低价比比皆是。
中国旅游业多年来一直高速发展,因为准入门槛低,与之伴生的是,旅行社越来越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并没有体现在业务的开拓和对消费者的优质服务上,而是最原始的、赤裸裸的价格竞争。从不断降低自身利润争夺客源,直到不计成本的超低价、零团费甚至负团费。
天上当然不会掉馅饼,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与之对应的是,导游变味,沦为导购。而一旦消费者“不买导游的账”,矛盾势必激化。
对旅游业的监管缺乏有效手段,是导游门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以港澳游的“零负团费”低价游为例,很多旅游部门明令禁止零负团费,更不允许强制消费,但实际上禁止归禁止,却难有实质性的处罚。原因是,根据1996版的《旅行社条例》,涉及价格问题,只能由物价主管部门给予处罚;但对于物价部门来说,旅游价格属于服务业价格,由市场定价,而不是国家定价,只要双方“愿买愿卖”,就无法查处。直到2009年5月1日,新的《旅行社条例》才规定,“旅行社向接受委托的旅行社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但即便是新的《旅行社条例》实施之后,“零负团费”低价游也并没有销声匿迹——就在香港导游阿珍骂人门事件发生后不长时间,内地版的珠海女导游骂游客“穷光蛋”又被炒得沸沸扬扬。
不过这也催生了中国首例查处“零负团费”团的案件。
据《现代快报》报道,珠海女导游供职的组团社南京市中国旅行社,2010年9月被南京市旅游质监所罚款3万元,并被处罚停业整顿一个月。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查处“零负团费”团的中国首例案件,距离新《旅行社条例》的实施,已经过去了一年零四个月。
更深入的问题是,哪怕封杀了所有的零团费负团费,只要旅行社和导游的理念、服务跟不上,结果必然是陷入另外的恶性循环。
时至今日,中国旅游业仍未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乱象依然不时上演。谁会扮演旅游业乱象的终结者?
市场需要理性,消费者同样需要理性。
让旅游回归旅游,这应该成为旅游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