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摄
年货是一个温暖的字眼,代表着浓浓的亲情,亲切的问候,温馨的祝福……虽然看上去都是些“小东小西”的商品,但千百年来,由于融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因素,在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地道的年货都是质量最好的商品,每到过年,无论是“新商家”还是“老字号”,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供应市场,并且服务也格外周到,因为“过好年、求祥和”,是商家和百姓共同的心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的精神基点——盼望一切从新年有更好的开始。
年货是必需品。
不仅如此。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年货的内涵与外延都相应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货充当起了“中国制造”代言人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质量、诚信、安全,优良的传统商业理念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也因此,年货越来越成为观察“中国制造”的绝佳窗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货堪称是“中国制造”的年终大阅兵。
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年货这样,促使一个国家的无数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疯狂地展销;也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年货这样,引导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喜洋洋齐刷刷地购买。
“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这些年货扮演主角的时候。不同的是,今年的年货大战来得更猛一些,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质量和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年货经济”中,品牌概念日益突出。而伴随着2010年的一片“涨声”以及近年来诸多质量安全事件的洗礼,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也走进了对商品价格与质量分外敏感的新时期。
中国富裕了,我们可以“天天过年”。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中国的企业和商家们,能像经营年货那样,本着诚信传统,用全部的智慧和百分百的热情,在各个领域,为中国、为世界,制造出各种更新更好的“年货”。
年货的品牌新时代
年货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其附加的独特属性在于——就因为是年货,品牌企业只能铆着劲儿展示给消费者最好的一面。
“年货终于置办齐了。”春节来临的前一周,80后白领主妇马芳娟长舒了一口气,“像打仗一样。”当她从年货大集上驾车离开的时候,后备箱已是满满当当。
“今年的年货市场比往年要更加疯狂。”马芳娟说。元旦之后,这已是她第三次出来采购年货。前两次主要是日用品,最后这一次主要是食品。“年味越来越淡,年货反而越来越丰盛,年货市场也一年比一年火爆。”马芳娟感慨:“是不是年味越来越淡,购买年货本身就是在营造过年气氛?”
年货展销热浪和马芳娟有同感的大有人在。在网上搜索“年货”关键词,相关网页高达近3600万个,网友们的年货市场“攻略”、“秘笈”也随处可见。
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货市场的蒸蒸日上。年货大街、年货大集、年货商城、年货购物节……似乎只要和“年货”二字挨边,就沾上了喜气。进入1月,全国各大城市年货展销更是密集开锣:“上海年货批发”、“北京年货大集”、“广州年货专场”、“昆明新春欢乐购物节”……各种利好消息也是捷报频传:上海全市农产品消费量每年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年货市场”规模就达到100亿元;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首日迎来近10万消费大军,实现销售额1.5亿元;石家庄年货精品展销会5天销售突破千万元;合肥“年货购物节”9日揽金1.5亿;重庆10万种年货让利超2亿……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年货的概念被不断拓展,涵盖名特优食品、土特产、酒水饮料、地方风味美食、年宵花卉、时尚、家具、服装、服饰、鞋帽、床上用品、玩具、图书、工艺品、电子产品、珠宝等,产品品类几乎覆盖整个民生领域。
今年全国范围内年货市场的比拼与全民年货采购的热潮分外凶猛的原因,在马芳娟看来,除了年货是必需品与年货经济基本成型外,还基于两大原因,一是2010年“涨”成为关键字,物价的上涨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预期,年货大集、购物节等厂家直销价格诱人;二是近年来高发的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分外敏感,而年货大集、购物节等年货展销单位多是知名厂家,产品质量相对放心。正如某论坛一位学者评论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已走进了对商品价格与质量分外敏感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