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 我们共同的责任

    三、质量和安全——社会中介(媒体)的责任

    这里指的社会中介既包括一些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的协会组织,又包括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的作用主要是加强信用信息传递、评估、监控功能以及对各责任主体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方面,具体一点来说,在优质产品与假冒伪劣的博弈关系中,信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假冒伪劣等诚信缺失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损害优质产品及名牌企业,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社会中介可在建立信用信息的传递披露机制和宣传(包括曝光)方面,在信用的监控评估方面发挥作用,使行业中介组织和传播媒体真正成为评价企业诚信度、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宣传优质名牌产品和企业,披露劣质产品及生产企业的可靠阵地,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市场弊端的有效手段和渠道。传播媒体要在做好宣传解读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宣传“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政府部门负监管责任”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同时,依据这一责任体系对各责任主体是否严格履职尽责进行舆论监督。

    假冒伪劣行为是严重的信用缺失行为,已成为打而不绝、打而不死的社会顽疾。打击假冒伪劣除了直接打击制假售假者之外,还要打击假冒伪劣背后的保护伞,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而对付假冒伪劣与地方保护主义相互勾结、庇护,包括一些政府部门不积极作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新闻与社会监督,是信用信息的披露、曝光。这种由具有新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披露、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报道往往易于直接将食品安全失信违法者及行为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对违法者及“设租者”、“寻租者”形成极大的威慑,也最易打破地方或行业顽固而又具有强大张力的潜规则和保护伞。

    媒体在做食品安全报道时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要把食品安全事件的事态发布报道与温馨的消费提示、科学知识传播相结合。新闻媒体不仅应当客观、如实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事态,更应当科学理性地报道如何预防、应对事件,着力宣传普及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理念,给消费者温馨的消费提示、消费警示,辨别真假、防范风险的常识。这有利于帮助消费者消除恐慌心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理性、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因为“面对灾害,我们唯一要恐惧的东西不是灾害,而是恐惧本身”。而恐惧往往是心中没底及无知——对某一事件不知情不知底细不懂科学造成的。二是注重强调政府依法行政、执法必严的“法治”与强调企业、社会尊崇道德、履行责任的“德治”相结合。媒体既要呼吁加大在打击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方面的立法执法力度,帮助并监督政府监管部门积极依法行政、主动作为,推动立法机构及相关部门适时制修订并出台有关法规,又要呼唤企业家、呼唤全社会讲诚信、道德、责任——要“法”、“德”并举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三是注重微观(细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结合。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但真实不是纯自然主义的真实。细节真实要与宏观真实相一致,要严格把握特指与泛指的界线。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事实简单推断整体,以个别区域的个别产品问题随意扩大范围泛指全类产品,也不能以模糊的语言、不清晰的属地范围报道使得“个别行为”变成“普遍性概念”,以避免出现由一个产品质量问题殃及区域性、整体性产品乃至毁掉一个产业的后果。1998年山西文水的假酒案由于模糊报道就使包括汾酒集团在内的山西酒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多少年都恢复不了元气。2009年发生在四川广元的蛆柑事件之报道(一则不足100字的消息——不限定某一地区)差点毁掉我国柑橘产业,几个柑橘大省受损严重。

    至于对个别媒体和记者为追求轰动效果,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添枝加叶、文不对题,或捏造、夸大、扭曲事实、耸人听闻,或制造假象、以钓鱼的方式引诱当事人违法进行曝光报道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因为如果没有了客观、真实和理性,媒体就会失去公信力,就没有了生命力。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制订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序言中写道:

    “只有新闻媒介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履行道德义务忠于事实,并在报道、说明和解释事实中追求真理时,新闻自由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

    四、质量和安全——消费者的责任

    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最终消费品的接受者,消费者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他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应有积极主动的作用,也有自己的责任。

    一是通过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观念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一些消费者基于各种原因知假买假(特别是在日用品方面,也包括食品)。依据经济学的原理,消费需求决定供给水平,这种主动购假刺激了假冒伪劣的产生,客观上既损害了真正的优质安全产品及生产企业,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又最终损害了消费者自己的消费环境,尤其危害着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消费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强化健康的消费心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用自己真实、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来引导企业生产出质量优秀、价格合理、不断升级换代的让人安全放心消费的优质产品,让那些搅乱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生存的基础,让那些信用缺失、制假售假、损害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图。

    二是通过强化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当消费者在生活、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发现假冒伪劣行为时,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已经直接损害了自己,消费者都应积极向政府执法部门举报(如工商部门的12315投诉举报热线、质检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以及公安部门);当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权益受到侵害之时,应该自觉地、理直气壮地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投诉要求赔偿,或诉诸法律,或用货币投票、用脚投票(即不再去买此类商品,远离它),或借助媒体曝光以警示他人。

    我希望广大消费者在那些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制假售假的丑恶面前,在那些侵害我们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生命权利行为面前,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良知和正义“站出来”说“不”!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损或我们看到其他消费者受损害(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时,我们也应“站出来”说“不”!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在自然界,最适于生存的不是那些在体力上最强的生物,也不是那些最狡猾的生物,而是那些无论强者弱者都能联合起来互相援助的生物。只有消费者都联合起来,那些假冒伪劣者、失信侵权者才会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我建议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力度采用“便捷的渠道,适当的利益补偿和低成本的实现手段”来鼓励消费者“较真”——积极举报、依法维权。消费者的这种举报、维权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整个社会;既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明天,更是为了今后我们永远不再需要花大力气维权。只有主动运用法律维权,法律才具有生命力,每个消费者的自觉行为才会汇聚成河,形成对造假售假者、对诚信缺失者强大的震慑力,也才会使广大消费者与假冒伪劣行为者、与消费侵权者之间形成重复性博弈,使之不敢恣意妄为。据统计,政府监管部门主动打击查处及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查处违法案件占全部查处案件的90%,而这其中由群众投诉举报的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只有当更多的消费者更主动地依法维权,打击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行为,我们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群体、消费环境才算成熟、干净,市场机制才能真正鼓励人们有积极性去维护市场正常运行,对假冒伪劣者的监督、打击才能由政府独具只眼、单枪匹马变为十几亿双慧眼、千军万马。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坏车挤垮好车”的逆淘汰现象,进而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有可能有效解决,消费者才能真正做到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作者:李迎丰 系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3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