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清理整顿部分商品包装、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鲁花花生油,三元牛奶、燕京啤酒等产品包装上相继去除了“人民大会堂”的字样,脱下了“特供”这件华丽的外衣。一些企业表示,此前使用“人民大会堂”的字样,是为了增加消费者信心,至于使用费是多少,这是个不能公开的商业秘密。有报道称,有专门的公司负责接洽“人民大会堂”的使用权,开价一年500万。
四部委联合整治“特供商标”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今年9月1日-10月31日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四个部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特供专供等标志的清理整顿工作。重点是对白酒、葡萄酒、啤酒、茶、食用油、乳制品和饮料等日用消费品领域重点排查,要求责任人停止发布这些违法广告。采取收回、覆盖、粘贴、替换这些方式,撤除市场上流通的违规商品标签然后消除不良的影响。
此前,鲁花已经连续八年以“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高调宣传,目前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更换了包装,或者是在外包装上遮盖了原来的特供标志。此外,同样打着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的三元、椰树、王老吉等大部分品牌也做了相应的处理。
四部委联合整治“特供商标”,大快人心。被捂住的是一些商品曾经最大的卖点,现在它们终于可以和其他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粘住特供商标的阳光执法容易,封堵特供思想的暗流涌动却很难,在食品、医疗、住房等领域,我们期待把曾经捂住的部分敞开来,让官员和百姓同呼吸、共担当。
特供商标不过是围在权力的边缘“分一杯羹”
有营销专家称:其实去除这样的字样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一个公平的事情,“原来是国家的公信力被部分企业利用,这是不公平的。”
据红网报道,“人民大会堂”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且不说“特供”字样带来的“特权”想象,单就维护政权的形象出发,取消使用也是应该的。但又是谁让商业行为可以沾上最高权力的光环?报道里称有专门的公司负责接洽“人民大会堂”的使用权,开价一年500万。那么这些公司的收益,又如何来管理?是私人所有,还是如国企般收归国库?我们都丝毫不清楚。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公司一定有来头、有“背景”。这些“来头”和“背景”,想来应该是相关管理机构的人们。他们不会考虑人民大会堂所具有的崇高的政治意义和象征,也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形象带来何种问题。利用自己手中所有的权力,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尽可能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这种猜想是过头了吗?看看故宫就知道了。同样是身处北京,同样作为有象征意味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可以租赁给私人开会所、可以在里面开一个不伦不类的星巴克、可以想尽办法提高门票价格保证收入。故宫成了故宫管理者的私有领域和创收工具,但又不必为之负上太多责任:反正东西不是我家的,是国家的,损失了也好,坏了也罢,总是国家来救。监督管理?只要摆平关系,不就得了。于是,这些攀依在国家这棵最大的权力之树上面的寄生藤,也就毫无畏惧地汲取着大树的汁液了。
再把视野放开一些,其实“分享国家公信力”的行为可以说遍地都是。人民大会堂、故宫的人们,只不过是围在权力的边缘,“分一杯羹”而已。真正的权力拥有者,正在努力地以为国家争面子的名义坐头等舱,以为国家挣利润的名义抬高油价,以为国家的“发展”的名义来强拆、征地……国家的公信力就这么一点一滴地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流失。那么谁会为此而负责任,谁又来挽回国家的公信力?依靠权力的拥有者自身吗?噢,他们正忙着开发更多的“国家”项目,牟取更多的利益呢。
国家这棵树的水分和营养,其实都来自那片土地,也就是人民。那些寄生藤们汲取的,实质上就是人民的血汗和利益。我们常常说要建立国家形象,但对国家形象损害最大的就是这些贪官污吏和权力周边的食利者。权力无管制,不管是多么宏大、多么伟岸的形象,都会被蛀虫们啃噬得外强中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