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苗头”初显
记者采访了解到,持续的生存压力已经导致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宣告破产,加上沿海中小企业盛行互保等贷款融资方式,上下游生产企业之间“三角债”日趋增多,大批企业因催债引发的砸、抢等不稳定因素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拿不到薪金的工人也在闹事。有企业主反映,需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扩散蔓延,危及社会稳定。
在温州,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最近成为继江南皮革、波特曼等之后,又一个宣告倒闭的当地知名企业。在现场,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道修理工告诉本刊记者,“老板还欠我一万多块工钱呢。现在什么东西都涨价,又白打了半年工,让老百姓怎么活啊?”
对于尚未倒闭的企业而言,浙闽一带盛行的企业“互保”融资方式让企业主人心惶惶,“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让企业主在高风险和融资难之间陷入两难。浙江捷仕泰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锡旭在国内多个省份开办了工厂,今年以来只与一家亲戚开办的公司开展了“互保”,“谁也不敢轻易把自己的公司系在别人的裤腰带上,风险太大了。”浙江电器精益集团董事长陈冬青说,目前大量互保企业尚处于平衡状态,但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影响的肯定是一连串企业。
在珠三角地区,上下游厂商层层压账期导致“三角债”情况增多,成为潜在金融风险。顺德佳臣橡胶模具厂模具车间的张姓主管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现在大的电器厂商都拿承兑汇票来压账期,时间长达6~8个月,“下游压我们,我们就拿承兑汇票压上游供应商,由此演变成了‘三角债’。未来如果我们倒下去,将会直接带倒一批上游企业。”一些企业主坦言,一旦破产,老板早就已经把能变卖的东西都卷走了,最后遭殃的都是工人。
淘汰转型也要“有保有压”
多位受访的经济界人士认为,此次危机是中小企业长期积弊的一次集中爆发,融资难、用工荒、资源紧缺、汇率上升等因素,导致迟迟难以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在高成本时代集中暴露出软肋。他们普遍认为,当前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长远发展有利,但需更注意宏观调控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目前的有些宏观调控政策呈现“一刀切”趋势,往往伤及了脆弱的中小企业。顺势淘汰落后产能、扶持优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有保有压。
相关人士提出,淘汰哪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希望政府部门明确态度并进行扶持指导。在拥有30多年制鞋史的浙江康奈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津淼告诉本刊记者,政府号召“退二进三”,但是例如是否支持发展皮革业,温州具有代表性的打火机行业是否要淘汰,企业感到迷茫,“如果像个别省市明确表示不支持制鞋业发展,我们就早点转型干别的,希望政府有个明确规划和表态。”
一些企业主还提出,在限电等措施上也应区别对待,“给瘦子和胖子一样的减肥标准,这是在打击先进。”浙江南艺管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阿宽通过本刊记者建议,政府不妨通过税收、产值等数值分析出企业的质量,对优质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受访企业主还表示,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大程度属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企业要经得起风浪就得摸爬滚打,但希望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扶持政策能进一步细化、落实。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反映,政府的扶持措施让它们感觉“雷声大、雨点小”。顺德中小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谢驰说,审查门槛高、审批环节多、办理时间长是扶持政策共有的“痼疾”。
“以顺德为例,去年6月就已经启动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项目,由于要求单家企业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一年过去只有两家企业成功参与,其他的还在等待审批。”浙江远创圣诞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爱玲说,与民企“三十六条”如出一辙,不久前颁布的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银十条”至今未有细则出台,“就像给中小企业画了个饼,看得见、吃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