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这是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一本线装小学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并配有猫捉老鼠、小狗看门的生动插图,应该是供一年级学生使用的吧。一十八个字,道出了生命的庄重。
有人这样评论道: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和民国课本被大加褒奖相反,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编写,却屡遭批评。近日,《收获》杂志编审,作家叶开挥舞着“对抗语文”的旗帜,矛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一些高校学者,小学老师,儿童文学作家也加入到这一行列。
课本或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因为对现行的语文教材不满意,作家叶开写了一本:《对抗语文》,称要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叶开认为,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让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叶开:我不反对有一些道德伦理的基本的东西,比方说真、善、美。但是你把它理解成更为狭隘的一些东西,这样,对中国文化来讲,不仅没有传承,还是一种破坏。
德育功能在编写者笔下被放大
课本的德育功能在一些教材编写者的笔下被放大。例如:巴金在《鸟的天堂》写道: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在教材中,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明亮”一词被“光明”替代。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在一些教材中,这样的细节被直接删掉。
叶开:朱自清作为一个前辈,他的写作非常严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这些语文编写者碰到这种问题,就把一些东西删了,我觉得这很可笑。
在教材中,除了有作品被修改细节,还有作品干脆被大段删减。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指出: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原文六千多字,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只剩下几百字。
朱自强: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适。他把职业婆娑的大树变成了光秃秃的枝干,文学的信息就都流失掉了。
朱自强认为,小学课本应该选择原汁原味的作品,而目前课本里的文章篇幅过于短小轻薄,并不能发掘孩子的阅读能力。
朱自强:短小的教材不是说没有好作品,但是有一定篇幅的作品,语文学习的信息量,价值就会体现。
课文情节涉嫌胡编乱造
除了随意删改,找不到署名,在浙江语文教师郭初阳的眼中,一些课文的情节甚至是胡编乱造。
郭初阳:我主要是在分析孔子拜师那篇课文的时候,发现那篇课文最糟糕的是它根本就完全扭曲历史,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好像就是孔子去拜老子为师。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稍有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个非常虚假的东西。
“别让小孩的第一次撒谎是从作文开始”,江苏省一位有超过20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告诉记者:更可拍的是,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语言的感觉已经钝化。
江苏教师:学生本身对语言的感觉已经弱化,模式化,套话化。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的时候,这种套话张口就来,我们要学习什么什么,我不要向谁谁谁学习,不用老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