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红河州通过严把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监督管理四个环节的安全质量关,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从食品生产企业到流通消费的全程有效监管,从而维护了食品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中秋”、“国庆”期间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
一、严把源头关。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全州已建成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了5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72.23万亩。由于加强了源头治理,确保了食品安全,目前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已由过去的91.8提高到97.4%。
二、严把生产加工关。质监等部门通过“管理到人,覆盖到点”的方式,对全州196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质量诚信等级进行分类管理,并与企业法人签订食品质量责任状。同时,对37个重点地区、117家重点单位、58个重点产品,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从产品的加工环节、工艺流程进行监管和治理,确保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有效遏制了劣质食品上市等违法行为。
三、严把流通消费关。工商、药监等部门以流通、消费环节为重点,严格市场巡查、行政问责、抽检等工作制度;通过量化分级管理、严格审查前置审批条件和培育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确保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目前,全州共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695户,有412户食品生产企业通过QS认证,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由2004年的22家上升到今年的552家,监督管理率由21.5%上升到了现在的72.9%,全面推进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四、严把监管关。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制度到岗、管理到人、覆盖到点”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筑起一道监督堤坝,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全州每个乡镇聘任了1至2名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负责上情下达、及时传递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下情上报、及时举报食品违法行为;以“12365”、“96128”热线电话为平台,建立食品安全咨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信息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以乡村为基础,地方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筑起联防联控联动的千里边疆食品安全长廊,有力地保障了边境地区的食品安全;建立农村野生菜肴安全预警机制,开展野生菜肴的识别、加工培训,筑牢风险防范网络。 (孙晶晶)
孙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