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
中国医师协会近日发布“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报告显示,95.7%的医师认为付出与收入不相符,与2009年的数据相比,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48.5%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有的甚至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一结论让不少羡慕医生这一职业的网友大呼不解。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多医生对执业环境感到不满,不只是因为收入问题。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对医患双方都会带来很大危害。
中国青年报:据您了解,现在医生的收入低吗?
周子君:大多数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相比并不低。去年北京市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是4万多元,社区医生的人均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中级职称医生,也就是主治医生的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总体上讲,北京市医生的年收入为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的1.5倍以上。尽管中西部城市存在差异,医生的整体收入都是中等偏上的。
但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美国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的年收入是17.4万美元,内科医生为19万美元,外科医生为22.5万美元。同期美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年收入为4.4万美元。这样比起来,美国医生的收入是各职业员工平均收入的四五倍。
另外,我们很多医生觉得,自己承担的劳动强度和执业风险,与收入水平不相符。与国外的医生相比,中国医生的劳动强度要大得多。拿门诊来说,美国医生看一个病人,大概需要20~30分钟,我们的医生一上午就要看约30个病人,平均8~10分钟就要看一个病人。医生在看门诊的同时,还要完成写病历、开处方、录入病人资料等文书工作。这样一来,医生的劳动强度就更大了。
中国青年报:国外的医生就不做文书工作吗?
周子君: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些工作不是由医生完成的。这与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有关。我们国家医院里70%~80%的人员都是医护人员。而国外医院的医生人数通常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20%,医生和护士加起来也只占50%左右,其余都是医疗辅助人员。很多医生会让医疗辅助人员帮助记录病人的信息和处方,以减轻工作强度。
国内医院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如果医院能聘请更多的医疗辅助人员,可以有效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效率,也能让医生有更多时间访视病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