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医疗资源缺乏导致伪养生专家流行
卫生部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这也就意味着百人中具备健康素养不足7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造成很多人盲目相信社会上不科学的所谓养生保健信息。
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发现,大量伪养生专家流行的背后,虽然有公众缺乏健康素养的原因,但也有正规医疗资源匮乏,基本医疗保障体制尚需完善的因素。部分民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足,也进一步催化了民间养生的风行。养生行业的发展未能得到有效约束,社会期待监管机制的规范。
“反正在哪里看病都是花那么多钱,大医院专家的号不好挂,药也贵,养生机构说的吃绿豆,吃豆芽就能治病,确实很有吸引力。”虽然李少军是一位公司白领,他一度也对养生机构的观点深信不疑。现在他回想起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也是一步步将他往养生机构带的推手。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记者遇到了来自安徽的患者张宝峰,他住在医院附近小区的地下室里,38岁的他是基层政府的一名公务员,“我的情况还好些,享受公费医疗的报销,可挂号实在太难了,我已经排了一个多星期了。有时候听病友推荐说养生机构看病容易,而且有效,还真动过心,后来看了新闻才知道很多都是骗子。”
他告诉记者,外地来京看病的患者特别不容易,地方的医疗资源不够,于是都来北京看病,可是北京一方面物价高,另一方面鱼龙混杂,很多医托或养生机构的虚假广告都欺骗他们,他来北京一周多,身边就出了好几例被骗的患者,少则几千元,多则五六万元。“都是正规医院进不去,病急乱投医的结果。”
养生乱象呼唤严格监管
社会学家夏学銮告诉记者,中医养生热潮的兴起,是由当前人们的社会和文化需求导致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注定了健康养生的话题会成为主流话题。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状,阻挡了不少人进一步求医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便将保健养生看得尤为重要。中医提倡“治未病”的理念,主张把看病时机前移,以预防为主,自然受到推崇。
张悟本、李一等伪养生专家被曝光后,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对养生市场的规范力度,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研究,建立起对社会上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
毛群安说,这一机制如同政府部门普遍在做的“舆情监测”,发现不合理的健康信息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和公示,并请专家进行澄清,避免公众受到误导。但他同时认为,中医养生市场,需要多部门联合治理,甚至建立起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得到规范。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对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擅自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总署将依照相关法规,给予警示或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卫生部方面称,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也将出台,与其相伴的还将会有一场中医养生保健市场全面整肃风暴,目前正在酝酿的这一系列动作中,还包括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全面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建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