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校开学在即,一些准大学生通过微博、QQ群、论坛、贴吧等方式,寻找大学里的学长、学姐,在了解学校的同时也提前建立人脉关系网络。他们被称为“脉客”。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8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5%的人表示身边存在不少“脉客”。受访者中,“80后”占42.3%,“70后”占32.8%,10.5%的人是“90后”。83.6%的人读过大学。
76.2%的人认为高校信息公开不充分
不久前,成都市市民蔡女士的儿子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不过,儿子没能进入理想中的经济学专业。虽然录取通知书中注明,新生可在入学一年后申请转专业,但蔡女士一家人研究了很久,始终没弄明白具体的程序。
“通知书上就说了一句‘可以申请’,学校网站也是只言片语,具体什么时候申请、每个专业是否有名额限制、转专业后会不会多读一年……这些都查不到。”蔡女士说,他们只希望孩子读经济学专业,如果读不了,他们打算让孩子出国留学,“但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让人很揪心。我们不是不相信学校,只是见多了不清不楚的表面话最后落空的情况,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冒险!”
为此,蔡女士的儿子通过微博,联系上了该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曾庆仁。通过与曾庆仁的详细交流,蔡女士一家终于打消了疑虑,决定让孩子开学后去报到。蔡女士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渐渐成了买方市场,很多人有了更多的需求和选择。高校也应该随之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调查中,76.2%的人认为目前高校信息公开不充分。
对于社会上出现“脉客”的原因,50.2%的人直指“高校信息公开不充分,相关介绍太简单”。73.7%的人选择“人脉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59.3%的人认为是网络让人与人的交流更便捷,47.7%的人将原因归结为“90后”学生的活动能力强。
曾庆仁近日在微博上收到不少准大学生的“私信”,很多人询问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些人甚至想了解哪个老师比较牛,这样可以多听这个老师的课,尽早和老师搞好关系,以便将来考研。
曾庆仁的不少同学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她的一名在人人网上比较活跃的同学,最近被近20名准新生加为“好友”。他们询问“哪些老师的课必须听”、“哪些学生社团必须参加”、“加入学生会是否有价值”等各种问题,让这名同学直呼“很有压力”。
不过,曾庆仁坦言,学校很多事他们也一直不清楚,“比如转专业,我就劝蔡阿姨的儿子尽快申请,别非等到一年后。我有朋友读了一年后想申请转到我们专业,但因为校方说‘时间过了’、‘名额满了’最终失败。”
“‘脉客’增多,表明大学的信息公开做得还不够好,新生入学后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该不该转专业、要不要读双学位、什么时候开始实习、读研有意义吗……这些问题,不仅在学校网站查不到,老师可能怕担责,也不会过多与学生谈这些内容并给出建议。要知道,大学时光转瞬即逝,第一步没走好,以后可能步步错。”曾庆仁说。
77.0%的人认为高校信息充分公开有助于新生规划未来
近来,微博上一段美国耶鲁大学的宣传片引起网友热议。宣传片不仅详细介绍了耶鲁大学的基础设施,还谈到了如何选专业,大学宿舍的人员结构情况如何等细节。
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刘欣希望,国内的大学也像耶鲁大学一样详细介绍学校情况。刘欣说,耶鲁大学新生还可以先听几周公共课,然后再选自己想修的公共课;每个学生宿舍都安排数名老师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学生有什么问题都能直接找老师,老师还会不时提醒学生“学分不够”、“要开始实习了”等。
刘欣说,高中和大学生活有很大差别,大学新生要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软着陆”,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找人脉不一定真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些学长的建议难免会产生误导。再说,人脉不是每个新生都能找到的,很多不会搞关系、对网络也不熟悉的学生怎么办?”
高校应该更充分地公开哪些信息?调查显示,76.7%的人认为应公开各专业课程设置详情;74.6%的人觉得应公开提供学习、生活服务信息;70.6%的人希望公开各专业详细的就业信息;70.7%的人建议公开各专业教师的详细信息;62.5%的人建议公开学生的发展前景情况;另有45.2%的人认为应公开学校社团的情况。
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首席培训师钟谷兰指出,学生通过人脉了解到的信息大都比较零散。学校充分地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要学的东西以及将来的职业要求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样一来,他们在学习时才能更主动、更能把握方向。另外,大学老师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和技术外,应加强学生对专业意义的了解,让他们能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高校更充分地公开信息有哪些作用?调查中,77.0%的人首选“有助于新生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75.2%的人认为这能帮助新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位置;71.7%的人觉得这能让新生更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69.4%的人认为,高校信息充分公开有助于新生实现角色转换的“软着陆”;另有48.8%的人选择“有利于高考生填报志愿”。
“我经常听大学生说,‘不知道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其实,很多国外的老师最注重的就是‘知情同意’,学生可以在了解课程后,选择是否继续学习该课程。我以前做大学老师时,也会在第一节课告知学生详细的教学大纲、课程要求以及考试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混学分的状况出现。”钟谷兰说。
钟谷兰认为,如今国内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太充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了解。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大多会有校友名录,里面记载了志愿为在校生提供相关支持的往届校友的工作状况和联系方式。学生可以给校友打电话咨询相关情况,也可以跟随校友观察他们一天的工作,具体了解本专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实习生 刘雅琴 本报记者 肖舒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