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
没有考虑农民工现实,应降低“分数线”
“根据我们的研究,番禺定出的条件明显太高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番禺教育部门的观点,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林平并不赞同。
刘林平曾经对珠三角外来工问题有过深入调查研究。他说,未办社保,与我国社保体制和外来工群体的特点有关。“目前,社保缴费比例偏高,这笔费用对农民工而言不是小数目;此外,还有很多农民工干个体,做杂工,没有企业替他交,他自己也缺乏意识。我们调查过,珠三角这一带社保参保比例很低,大概只有20%—30%;比例最高的是工伤,也才刚过一半。”
“至于计划生育,更不应该拿来作为读公办学校的门槛。”刘林平说,超生的确不对,但多子多孙是中国农民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必须慢慢改变。“孩子已生出来了,受教育是他基本的权利。”
在刘林平看来,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显然没有对当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没有顾及农民工的现实状况,政策流空也就顺理成章。
要解决目前的尴尬,刘林平认为,应当提高政策的灵活性。“条件应该是相对的,既然不合适,就应该结合实际及时调整,而不是把那么多名额空在那里浪费。比如,交社保3年以上的没多少人,能不能放宽到一两年;超生了,但不太严重的,能不能也给一个机会。”
不少外来工家长也提议,既然还剩余那么多名额,政府能否考虑适当放宽条件,让更多孩子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来自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曾担任广州市人大代表的赵虎说,既然提供了这么多的公办学校名额,最好还是物尽其用,“要像高考录取一样,如果没录满,就降低点分数线。”
探索
企业获得部分公办校名额分配权,可作“人性化”调整
来番禺已经4年的林杰涛,今年顺利为孩子争取到了一个公办学校名额。谈起这个话题,他说,能进入公办学校,不仅一年能省1万多元,最主要是能保证教学质量,家长也能陪在孩子身边。
林杰涛的孩子能进入公校,得益于番禺区东涌镇的探索。该镇今年率先出台《关于东涌镇企业员工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优惠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部分名额分配权下放给了企业。
根据《办法》,企业年产值和税收分别达到一定数额时,可以为相关企业员工提供相应学位数量,由企业自行分配,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其中,除了“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办暂住证”是刚性条件之外,其他都可以由企业“人性化”调整。
据介绍,今年东涌镇辖区内,按照番禺区政策申请的80多名申报者中,有约40人符合条件,最终获得入读资格。而按照东涌镇《办法》申报的80多名镇内企业员工中,有近60名员工获得了资格。东涌镇教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企业员工子女读书问题,从而可以让外来人员更安心地在当地扎根。
“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企业,理应拿出部分公办学校入读名额交给企业来分配。况且,一个工人是否作出贡献,企业是最了解的,企业在分配这些名额的时候,会从更公平、实用的角度来考虑,毕竟如何留住人才关系着企业未来,每一个企业都会认真对待。”赵虎认为,从解决更多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机会的角度来看,东涌镇的做法为番禺甚至珠三角地区解决外来人员“后顾之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报记者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