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没有登上世界舞台之前,利益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植物世界争夺阳光和水分,动物世界的残杀,莫不是“利益”二字闹腾的。人类出现后,可以通过语言把各自的利益公开化。利益世界没有“共产主义”,捍卫利益成了立法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大事。然而,什么样的利益该受保护,什么样的利益不该受保护,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世界有个共识,这就是承认存在特殊利益。譬如,国家利益中的某些成分,需要受法律的特殊优待。《保密法》,其实就是国家利益的保护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尝到了涉密的好处,凡是涉密的东西,对涉密部门来说,好比拥有品尝“密油”的特权。时间久了,难免把不属于秘密的东西,也给贴上秘密的标签。这样的“秘密”,也就是内部自由之意。至于是不是滥用秘密,外人很难知晓。
8月22日,记者获悉,今年外交部将不会公开“三公”经费。对于不公开的原因,外交部给出的解释是涉及国家秘密。截至8月9日,在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尚未公布“三公”经费,其余95个部门均已公开。(《新京报》8月23日报道)
对于舆论要求公布“三公”经费的呼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三年后,总算千呼万唤始出来。即便如此,仍有个别“钉子户”。玩惯了语言文字游戏,外交部的推诿用语也颇耐人寻味。“今年……将不公开”,简短的话语里,模棱两可的东西太多。稍微解剖一下这句话的语义:“今年”、“不公开”,潜台词是明年或会公开。我就纳闷了,真正的国家秘密,绝不会朝令夕改,今天是涉密的事项,明年就成了“弃妇”,玩腻了就给扔掉了。既然明年有可能公开的东西,今年一定能公开。如果不公开,说明拒绝公开者的主观意愿存在问题。要求公开“三公”经费,不是突然的通知,既然那么多中央部委可以公开,消息灵通的外交部,岂能新近才知道?如果早知道而拒不公开,说明看到其它部委公开有点手足无措,只好以模糊用语说明年可能会公开吧。继续解剖外交部的托词。这句话里还有个“将”,这个时间词和“今年”大不一样,它表明的是一种虚拟的态度,很不确定。言外之意,假如上面硬着要求公开“三公”经费,也未尝不能公开。如此语言游戏,是高中文化水平的读者都可以懂得的东西,拿来搪塞媒体,岂不是漠视公众的智商?
还有个问题,外交部的三公经费究竟是不是国家秘密。按照新的《保密法》规定:“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属于国家秘密。法律条文没有歧义,外交部的某些活动属于国家秘密,不属于秘密事项的自然不是国家秘密。外交部不是国家安全部,它是公开的外事服务机构,外交部经常性的部务开支不受《保密法》的保护,须受《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约束。以局部事项保密扩大到全部事项保密,这是在玩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游戏。这种游戏,对外也礼貌,对内使用就是不尊重公众的合理诉求。港澳办和侨办,其保密事项无法与外交部相提并论,也拒绝公开,显然是在观望外交部了。
国家秘密捍卫的是国家利益,有的部门以国家秘密为借口逃避社会监督,无疑是在揩国家秘密的油水。如此“揩密油”,职能部门还是少擦抹为妙。
来源:正点网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