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晨时分“小升初”的家长们带着自己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寒风中奔波于多个名校的“坑班”。CFP
编者按
今天的孩子还有童趣吗?
回答一定是犹疑而含糊的。因为,现在“流行”校内减负校外补,不上学的日子,孩子们大多在上辅导班,或是在赶往辅导班的路上。
“为什么孩子要上那么多辅导班?”家长的回答简单却耐人寻味:“因为大家都在上。”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家长和他们的孩子陷入这个怪圈?
今天,光明日报刊登一位带着孩子奋战在升学洪流中的家长写的信。应她的要求,我们隐去其姓名。她的经历和思考让我们看到,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之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搅动得人们“心神不宁”,被迫“随波逐流”。
这一切都以孩子的未来为名,却充满了阴谋和利益。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在陪伴孩子“小升初”的两年中,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接触了很多像我一样从起初的茫然、中途的无奈,到最后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小升初”洪流中的家长们。目前,在陪伴孩子迎战中考过程中,我再次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继续奔波于课外班的身影,这四五年来的亲身经历和观察给了我很多体会和思考。
A 家长互相吓唬 只为孩子报班
2007年9月,在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经朋友多次劝说,我开始上网寻找北京市比较出名的“奥数学校”。第一站,就来到了“学而思”的接待台。
初次接触的直观感受是,这个学校的招生流程很“科学”。例如,它有一个植入“电子排队信息系统”的接待流程,接待人员的主要工作流程是:第一,了解学生和家长基本信息,为学生建立教学档案;第二,向家长提问及对孩子简单笔试,初步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判断孩子适合的奥数班级别;第三,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师资和题库等教育资源,如果家长还在犹豫,工作人员就会举例说明“某某学生经过他们的培训,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最后再告诉家长非常适合孩子的某某班只剩下1—2个名额,敦促家长尽快报名。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现场交钱,甚至同时报不同科目班次,一次交几千元报名费。
为了吸引家长并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设有退班制度和听课制度。家长在长期跟听的过程中,渐渐熟悉并经常互相打听辅导班信息。期间,部分“专职”抓孩子课外班的家长往往成为消息的源头,他们经常向对“小升初”行情不够了解的家长们介绍经验。这些消息对日后家长进一步选择辅导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消息散布得越广,家长心里越没底,越希望多报班、报好班,最后形成一种“家长吓唬家长,只为孩子报班”的氛围。
更有甚者,很多家长联合起来聘请“热门教师”走穴,比较受欢迎的教师每个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都被各种课排得满满的。这些热门教师不仅负责指导孩子学习,也同时负责帮家长递交学生简历、通报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