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海口某艺术团,孩子们利用暑假在艺术兴趣班学习舞蹈。有家长评论,不希望孩子为了考试、升学在假期去各类补习班,“学以致趣”比“学以致用”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张杰摄(资料图片)
73.5%受访者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
赵毅衡教授认为,现在应多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和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
学以致用,这个原本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观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战。有人指出,我们当前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有没有用”几乎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使当前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3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以致用观比较流行;73.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受访者中,“80后”占39.3%,“70后”占35.5%。
受访者对于学以致用观的利弊莫衷一是
调查中,受访者对于学以致用观的利弊莫衷一是:29.5%的人认为利大于弊,15.5%的人感觉弊大于利,33.7%的人觉得利弊相当,还有21.3%的人觉得“不好说”。
今年4月,由20名大陆大学生组成的“西安世园使者团”前往台北市参加“花博会”交流活动。广州媒体人丁晓洁也随团参加此次活动。在台湾大学访问交流时,丁晓洁发现,台大近50个系中,竟有15个系与农学、动物学有关,比如农艺学系、园艺与景观学系、兽医学系、昆虫学系等等。
“台大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的一名教师告诉我,很多台湾年轻人对动植物研究兴趣浓厚,台大农学、动物学等相关专业报考热度非常高,甚至超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好的经济、金融等专业。学生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报考。在他们看来,‘学以致趣’比‘学以致用’更有价值。”丁晓洁说。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生周灏感叹,现在学术圈中,特别是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人过分以实际用处来衡量学科价值。“说到底,‘学’与‘用’之间是一种‘道’和‘器’的关系。‘道’关系着基本的原则与价值,‘器’只是一种工具。如果我们纯粹以工具的取向来定义根本的价值,学术就会流于庸俗,很难实现突破。”
不过,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学以致用观流行不但不会带来危害,反而适应当前社会实际需求。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如果不以“用”作为指导,只会浪费时间,无益于自身发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曾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以致用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培养国人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赋予国人较多的务实精神;从消极方面来讲,功利性地以“用”为目的,使学术脱离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应有轨道。同时,这种观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动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以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是短视的,想要在根本层面上经世救国,需要把精神层面的改造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为何学以致用观越来越流行
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教授去年曾撰文指出,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绊住了中国学术。一年过去,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感叹,这一现象非但没减轻,反而愈发严重。
为何学以致用观越来越流行?调查中,68.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社会功利化的必然结果;59.1%的人觉得是由于“社会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长远思考”。
此外,52.4%的人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历来重视实用性思维;51.7%的人感觉是由于“学以致用”能给人带来短期、实际的利益;34.1%的人指出,这是受到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影响。
赵毅衡分析,学以致用观流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儒家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与“经世致用”,这是学以致用观的直接源头;其次,近代以来,随着国人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整个社会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尽快把知识用于发展生产力上,“实用”成了学术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兴趣、好奇心等其他学习目的受到压制。
“每个学科都会面对如何应用的问题,但不是每个学科都应追求立竿见影的实际用途。”赵毅衡说,对于一些应用型学科,开设专业硕士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但不是每所大学、每个学科都该一窝蜂地开设专业硕士。如果一些研究型大学或者理论性学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专业硕士上,就不合适了。
现在应该改变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了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研究生谢潇看来,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导致当前学术急功近利,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前瞻性思维。即便偶尔有新观点,也经常会被批评为“不切实际”。“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最开始都源于天马行空的‘空想’,‘学以致用’不过是附属品,‘学以致知’才是学术根本。”
调查中,64.7%的受访者担心,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流行致使学术成果量多质低,影响学术发展;52.7%的人担心因此会使中国出不了真正的大师。也有45.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观流行有利于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现在应该适时改变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了。”赵毅衡建议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在应用性并不强的理论性课题申请中,不要总逼迫研究者写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者数量,中国学界都非常多。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追求学术研究的质量,打造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人挣脱学以致用观的束缚,做一些‘无用’的思考。”
调查中,55.7%的人表示很支持赵毅衡教授的上述建议。 (记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