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科学公正 健康发展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发展之路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业务接待大厅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检测条件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及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建材行业知名的权威检测机构。
整合检测资源,打造国内一流检验平台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是在原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市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市木材家具质量监督检验站等3个市级监督检验站,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围护材料及管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建材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材料环保及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家装材料检测中心等4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以及北京市建材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计量管理所两个专业检测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验机构。自成立以来,按照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检测机构的标准要求,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积极拓宽业务范围。
目前,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检验范围跨越建筑结构材料、化学建材、五金门窗、水暖卫浴、木材家具等各类建材产品,工程质量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等工程现场检验以及特种设备、计量器具检验等。是国内建材行业检验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检验机构之一。
加强能力建设,巩固和提升行业优势地位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增强现代化的检测实力为主线,以提升检测能力和服务质量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为核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先后投资数千万元进行了实验室改扩建工作和检测设备的更新。先后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保温系统耐候性实验室、隔声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木材恒温恒湿室等,实验室的条件在国内同行业首屈一指。2010年上半年,检验中心顺利完成了3000m2检测车间和实验室建设,2011年,检验中心又在金隅窦店科技产业园内建设了新的检测基地,一期项目包括建筑幕墙检测车间、燃烧试验车间、管道噪声检测楼、工程检测车间等。新建成的幕墙检测系统可检测单元式幕墙、双层幕墙、组合幕墙、全玻幕墙、点支撑玻璃幕墙和异形幕墙等多种幕墙,可试验的最大幕墙尺寸为18m×18m。能满足目前国内该领域现行的全部检测标准并兼顾欧洲、美国检测标准体系;项目规模和水平均处于国内前3位,检测项目国内全,个别项目国内独有。燃烧与耐火极限检测项目拥有卧式燃烧炉、立式燃烧炉、单体燃烧炉等多种燃烧性能测试设备,具有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燃烧与耐火极限检测能力。可检测项目包括建筑构件耐火极限、建筑材料及燃烧性能分级等,大大提高了检验中心燃烧性能与耐火极限检测方面的能力。此外,管道噪声检测项目、地基检测项目等也均按照计划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检测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基础条件。
注重科技创新,塑造权威检验机构形象
围绕提高行业技术影响力,占领以建材为主关联行业材料为辅的测试技术制高点,检验中心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主编或参编了GB1858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尾矿砂》、《普通地面砂浆》、《软体家具沙发》、《非瓷类卫生洁具》、《外墙外保温应用规程》、《聚氨酯防水涂料》、《弹性外墙涂料》等数十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开展了“老旧住宅抗震加固检测技术研究”、“木材树种鉴别分析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此外,检验中心还通过召开防水材料专项论坛、干混砂浆国际研讨会等专业会议,编写《商品质量与真伪识别知识丛书》、《防水卷材企业实验室管理办法》等专业书刊,奠定了行业技术权威地位。检验中心先后成立了北京市化学建材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分会装饰装修及化学建材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配件分会等行业协会组织,并与其他行业协会相互依托,共同促进和规范行业发展,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大幅提升。
积极开展合作,开拓检测领域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在不断开拓检测领域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大技术服务市场。目前,检验中心已与澳大利亚SAI认证机构签订了五金产品检测报告互认协议,与德国TUV检测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旗下的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ATCM(关于木质人造板中甲醛释放量的法规)相关方的审核,成为美国CSI在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此外,检验中心还先后作为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签约实验室,开展环境标志认证的检测业务,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认证中心合作,开展认证检测业务。与山东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等多家检测机构签订互助合作协议,并先后在广东、福建建立分支机构,检验中心的检测领域不断扩大,检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以客户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升检测服务水平。除了认真完成有关部门下达的各项监督抽查任务外,还先后参与了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地铁工程、市政工程、文保工程的各类材料专项检查。同时,树立以“客户满意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出了包括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验、新产品开发鉴定检验、产品准用认证检验、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人员培训、质量咨询、数据库信息查询等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当前,随着国家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普通民众对产品质量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质检行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主要是质检系统纷纷上马,国外质检机构大量进入我国,承检产品重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将继续秉承“科学、公正、准确、高效、诚信”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检测实验设施,扩充检验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打造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综合性知名检测机构,为促进和规范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之基 质量管理是企业成长之根
王肇嘉 荣获2009年至2010年度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隅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材料领域的研究与管理,组织完成了近1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以及创新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对推进我国建材行业的科技进步和金隅集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是一位在建材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带头人,是一位学者型企业家。
王肇嘉荣获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国建设行业百名管理英才、中国建筑材料行业优秀企业家、2009年水泥科研技术十大先锋人物,北京建材行业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最近刚刚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2009~2010年全囯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担任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副会长、中国GRC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副会长、北京市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建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等。
王肇嘉从事科技质量管理工作多年,在产品质量管理和建材质量检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他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不断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修订出台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及风险控制,产品质量事故处理及责任追究,产品质量奖励等具体内容的实施准则。王肇嘉还带领团队成员,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属各企业的质量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一方面,针对各公司生产经营现状和产品结构特点,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产品检验制度》、《工艺标准管理制度》等制度,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质量管理全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控制。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质量状况进行严格考核。加大巡查、排查力度,防患于未然,坚持质量检查小组检查制度,严格考核。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目前,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多家企业都已通过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科学、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多家企业在质量工作中卓有成效。如北京星牌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全国建材工业质量认证活动优秀企业;北京天坛股份有限公司获ISO14025环境标志国际标准型环境标志证书;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建材工业质量管理认证活动卓越领导者。
在建材质量检测体系建立方面,王肇嘉通过对5个国家级建筑材料检验中心、3个市级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以及两个专业检验所的整合,组建成立了建材行业的一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检验中心下设有建材环保事业部、五金与门窗事业部、木材与家具事业部、化学分析中心及等业务单元,开展各类建筑材料和建筑工程的检测和技术服务及特种设备、计量器具检验。目前,检验中心已成为国内建材行业检验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检验机构之一,是北京测试联盟成员单位,同时也是全国首批获得民用建筑能效测评资质的机构。检验中心先后承担了多项北京及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检测任务,通过专业严谨的检测服务,提供了大量科学、详实的试验数据,为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树立了权威检测地位。同时检验中心积极与国外相关检测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先后取得了120多个国外标准的产品检测项目,为更好地服务国内出口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检测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