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有28个质量兴市暨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巴彦淖尔市《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兴市工作的意见》,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民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成立“质量兴市(旗、县、区)”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使“质量兴市”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市政府与各旗县区政府和市直单位签定了质量兴市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与各部门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通过经常性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问题、商讨措施、布置任务,确保了质量兴市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名牌的示范带动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各地、各部门围绕地区优势产业分别制定名牌培育计划,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完善产品检测手段和检测能力,企业质量内控能力明显提高,名牌的示范带动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有4个农畜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4个产品获得内蒙古名牌产品称号;共有7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18家, 五个旗县11个生产基地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亿元,同比增长86%。
三是技术标准战略稳步推进。按照市政府《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各旗县区政府从农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入手,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共制定5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汇编88个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在全市推广使用、有12家企业15种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7%。河套酒业制定的奶酒国家标准,抢占了奶酒领域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四是强化企业质量基础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企业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推广运用卓越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企业内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全市2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5家企业分别通过ISO9001、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6家企业通过了ISO22000食品管理体系认证,24家企业通过了HACCP体系认证;全市有448家生产加工企业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要工业产品等级品率稳定在70-80%之间,食品、建材、成品油三大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4.3%。
做好今后的“质量兴市”工作,必须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保障质量安全和改善民生为为主线,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上的基础保障作用,努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创新质量工作领导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质量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市长质量奖,加紧建立质量兴市绩效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检查。
二是树立大质量工作理念,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实施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价方法和标准,建设企业质量信息公共平台。各有关部门加强深度合作,实现职能对接和优势互补,以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无缝衔接的“大监管”格局。
三是强化企业在质量兴市中的主体地位。在“市长质量奖”激励机制的带动下,从部门职能入手,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抓好对质量“主体”的教育、引导、指导、帮扶、监督,促进各企业、行业全面实质量主体责任,施质量经营战略,主动将质量管理思想融入生产、经营、技术和服务等环节,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推动管理升级,增强竞争力。
四是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加快采用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制订地方标准的步伐,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的市场机制。
五是大力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建设。要立足全区农业大市的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通过资金、政策的倾斜,加快西部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步伐,按照满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发展理念,加紧权威检测项目的申请、立项,以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的实际需要。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质量兴市良好社会氛围。借助各级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载体,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关注、参与质量兴市,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社会范围。(巴彦淖尔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凤章)
刘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