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实力·竞争力
福建省发挥名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陈雪梅 任劭喆 本报记者 江 东
近年来,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出台政策措施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福建省质监局也不断创新名牌培育机制,将名牌培育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经济中心工作,各地质监部门配合营造名牌培育的良好环境氛围,有效激发和提升了企业争创品牌的意识。通过名牌辐射带动,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福建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名牌培育。2009年10月,福建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福建省质量奖管理办法》后,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福州6地也先后设立政府质量奖。2010,福建各级政府有关质量(名牌、标准等)的奖励就达5357万元。
福建省质监局做好名牌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从3个方面加快名牌的培育与提升。一是加大创建区域品牌力度,形成一批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品牌。重点塑造纺织服装鞋业、工艺美术、石雕石制品、休闲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电机电器等区域品牌,打造产业名市、名镇。二是分步推进,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优先选择该省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显示器、工程机械、汽车玻璃、化纤等产品作为重点培育目标,培育一批国家级名牌,争创中国世界名牌;在该省具有产业优势的食品、鞋服、建筑陶瓷、装饰石材、工艺美术、电机电器等行业,挖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断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围绕鼓励创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大福建名牌产品评价力度,不断评选出高含金量、覆盖各行业的福建名牌产品。三是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福建名牌产品,创建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名牌农产品,进而带动地方企业、地方农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地方名牌培育上,福建省质监局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导企业制定品牌培育和提升规划,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科技兴企,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标准化在培育名牌产品,增强该省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作用;加大联合打假力度,强化品牌的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名牌产品在市场和用户心中的形象和信誉。
在将名牌评选、培育工作列入千分制考核的基础上,今年年初,福建省质监局还修订完善了福建名牌产品评选机制,将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作为评选福建名牌产品的必要条件。今年3月8日,该局又修订印发了《福建名牌产品评价通则(2011年)》,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福建名牌产品的通知》,对组织申报、资格审查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并首次开始实行网上申报,重点规范了《福建名牌产品专家评审评分标准》,指导企业有效申报。
同时,福建省各地市县质监部门也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培育地方名牌。龙岩市质监局从完善基础体系建设入手,对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实行跟踪服务。该局还整合检验检测、标准情报、认证认可等技术机构资源,构建多部门多层次服务平台,并组织成立技术专家小组,对重点企业开展“上门诊断”帮扶活动。晋江市质监局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品牌企业表彰奖励工作,下发奖励资金达171.5万元,有效激励广大企业求质量、创名牌工作向纵深发展。德化县质监局在积极争取地方特色产品入围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的同时,还通过建立品牌保护QQ群、制作创名牌企业通讯录、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