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管理治吸毒者心瘾
在对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吸毒人群的服务管理不容忽视。
来自北京市近年来艾滋病防治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吸毒人群在艾滋病感染者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卢红艳对以上数据的分析看法是:通过推广社区药物治疗,对吸毒人群采用多种手段的干预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依据国际国内大量资料,海洛因成瘾者戒断后复吸率极高,鲜有成功戒断者,其生理戒断容易,但心瘾难断,这种慢性疾病侵入脑部形成不可逆病灶,以致心瘾不可能治愈,只能降低或减低。
据此,国家提出维持治疗的设想,并提供合法药物美沙酮。临床以美沙酮来进行维持医疗时,戒断者生理上不出现戒断症状,对心瘾也有一个维持效用,能够让戒断者不依赖海洛因。
2004年,北京建立起第一家为海洛因成瘾者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服务的社区药物治疗门诊,目的是帮助求治者戒断毒瘾。
“近几年,我们门诊里绝大部分患者都恢复了正常生活,得到了社会及家庭的接纳。”据卢红艳介绍,截至去年,社区药物治疗门诊在北京市已经建立起10家,累计接收求治者近3000人,每天有1000多名感染者在门诊进行维持治疗。
“我们也测算过,这对减少吸毒的社会危害具有较大的社会效果。”卢红艳说,维持治疗门诊不止是发药、喝药就完事了,“我们会定期地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法律、法规教育和关爱、关怀活动,还有一些家属定期的活动,用多种手段帮助戒断者摆脱危险行为,减少危害”。
不过,卢红艳认为,通过社区药物维持门诊对吸毒人员进行服务管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很好、服务很好,但目标人群真正来就诊的还是较少。一些有戒断愿望的吸毒者可能还存在顾虑,尤其害怕在去门诊就医时暴露身份。
卢红艳说,目前还需要加大对美沙酮及社区药物治疗门诊的宣传力度,“宣传充分,来门诊就医的人多了,对于防艾工作和降低吸毒危害具有双赢的社会效果”。
精神病人管理注重回归社区
一段时间以来,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病人一度被认为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其管理工作也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受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对这类特殊人群的管理仍有欠缺之处。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服务与管理,我国自2004年12月开始,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这一项目由卫生部疾控局主管,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具体承担。
据介绍,这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另一名称是“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覆盖了全国160个市(州)的674个区县,实际覆盖人口3.3亿。该模式确立的目标包括: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提高治疗率,降低肇事肇祸率;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该项目工作团队在7年时间里探索运用多种手段,包括增加安全有效的药物种类、规范化治疗、多功能服务团队、综合性社会心理干预等,最终获取到有关患者依从性提高和预后改善的第一手科研数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弘告诉记者,针对重性精神病确立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考验和证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服务的模式既能满足患者连续治疗的需求,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平安稳定。
如何做到“有利于保证社会平安稳定”,该项目报告提供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
据2006年1月到2011年4月连续5年的统计,“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所登记建档的28万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肇事率从进入模式管理最初的4.8%下降到第5年的0.5%;肇祸率从1.5%下降到零。事实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该模式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逐年下降。
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尽管我国正在探索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务管理模式,也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务管理工作目前仍不乐观。
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唐宏宇介绍,目前全国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为1600万,其中半数以上患有精神分裂症。与此对应的是,全国精神病科医生人数不及两万人,精神病医院病床数量不及20万张,每年出入医院的患者人数高达七八十万人次。
“现在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一个是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唐宏宇分析说,由于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致使一些新患者和重复发病的老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护,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严重,其负面社会影响加重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排斥和歧视,由此酿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精神病的管理最终是要回到社区,以社区管理为中心,这是发展趋势。”唐宏宇认为,根据国内现实情况,应把管理重点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建立以社区管理为中心的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当患者闹事并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你可以把他往医院里一放,但治疗完出去后怎么办?患者出去没人管又会出事。”唐宏宇说,精神病院在对重性的、急性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治的同时,更要注重业务指导,鉴于患者治愈后不可能长期呆在医院,更不能把患者“一关了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下,如何在投入最小、受限制最少的条件下让患者康复,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区管理体系。
“第一要以社区管理为中心,把管理重点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在康复过程中进行管理而不是为了管理把患者关起来。第二就是管理必须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作为基础。”唐宏宇说。本报记者杜萌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