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安全性保障不是难题
据报道,东北农业大学与哈尔滨一家养殖场已形成十年的合作关系,但十几年间,没有一次提供过动物的检验检疫证明。根据校方出具的事故《调查报告》,实验动物购买时,采购人均未按《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要求养殖场出具有关检疫合格证明。实验前,指导教师也未按以上规定对其进行现场检疫。在事故当天,老师没有依照实验操作规范,指导学生戴口罩、手套等基本的防护工具,也没有让学生用消毒液洗手。
记者:经过检疫的实验动物能否确保万无一失?
吴清民:以前学校做动物实验一般也不会要求提供检疫报告,这是因为过去布病动物很少,也从未有过师生在这种解剖观察实验中被感染的先例。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动物集约化饲养使得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种类不断增加,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达10种之多。
如果实验动物通过了检疫,也很难保证检疫安全性达百分之百。因为只要该动物做了布病疫苗的免疫接种,体内产生了抗体,就无法鉴别是免疫动物还是临床患病动物,因为二者血清检测都呈阳性。如果患病动物被带进实验室,病原体仍旧存在,尤其怀孕的动物因流产或生产而产生的排泄物都含有极高的病菌。
我国目前采用疫苗接种为主,检疫、监测、局部补偿性扑杀为辅的控制措施,但现有防控技术存在严重缺陷。不过,好在一种动物用布鲁氏菌病新型标记疫苗及其配套鉴别诊断试剂即将解决这个难题,可有效鉴别出新型疫苗接种动物群中的患病动物,这在国际上也属先进技术。
记者:如何保障实验过程安全性?老师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吴清民:首先,需在一般性实验实习前认真阅读实验实习指南和安全操作程序;其次,实验前应穿戴好必要的防护器具,如手套、口罩、工作服,必要时穿上胶靴、戴上护目镜;再次,实验实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禁止喝水、吃东西以及不必要的来回走动等陋习;最后,实验实习结束后及时清理消毒地面、桌面、工具等,防止病原体污染;离开现场前,全身清洁消毒,禁止将实验场所内物品带出。
为了防止类似人畜共患病感染事件的发生,当选择的实验动物经过特定疾病流行背景检测分析无法确认是否感染特定疾病的状态,可采用上述措施进行防护,但如果已经确认实验动物患有布鲁氏菌病等特定人畜共患病,应选择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动物解剖相关实验。
布病虽危害极大但不必“草木皆兵”
布鲁氏菌病,民间俗称“懒汉病”,人发病后,无明显炎症现象出现,而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发烧、多汗、乏力、卧床、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属人畜共患病,以畜传染人为主,潜伏期是2—24周。国内外已有病例的调查数据显示,该病出现症状后及时采取合适的抗生素治疗,90%左右病人临床症状很快消失,且不再复发。
记者:哪类人群易患布病?布病有没有可能在人群中形成大流行?
吴清民:一般而言,动物在6个月龄以下,发病率很低,而在14个月龄以上达到性成熟后,较易被感染,这一点人与之类似,性成熟是感染后发病率上升的分界点,因此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一些经常接触动物的职业人群易感染布病,比如饲养、清理养殖场、配种、运输、装载、兽医、屠宰、加工、毛皮骨骼收购等工作。人的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主要来自患病动物及其产品,人和人之间基本不传播。
记者:得了布病能否治愈?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吴清民:这个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烧后一个月左右属于急性期。如果在急性期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例在短期内临床症状消失,这样病例的疾病复发或形成并发症者只占10%左右。如果患者能够坚持疗程和医嘱,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或无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适,转化为慢性型,则病程很长、反复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关节炎、劳动力下降等,治疗困难,可能影响终生。最为严重的后果是终生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或生育能力,但在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严重后果的比例较低。
记者:一般百姓有可能接触到这个传染病吗?如何预防?
吴清民:普通百姓有可能会得病,其原因是可能存在不法分子将患病动物产品散播到市场,如果在不知情状态下购买污染有布鲁氏菌的产品,未经完全熟透加工工艺或病原菌污染直接食用产品等感染。平时尤其注意不饮用未消毒的生奶和生奶制品,不吃未彻底煮熟的或烤熟的肉类,尤其生的动物内脏含菌量较高。消费者应购买经检疫合格、来自非疫区的动物产品。(记者 朱丽)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