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只羊,28名师生,一次常规的动物实验却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老师在羊体实验中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校方5日召开发布会表示,事故是因相关教师在实验中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
动物实验,原本是临床类专业学生的一堂必修课,然而这次事件却暴露出动物布病的巨大风险以及防控技术存在的问题。有人不禁要问,动物实验的风险性有多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遭受感染?经过检疫的实验动物能否确保万无一失?如何保障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一般百姓有可能接触到布病吗?又该如何预防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研究室吴清民教授。
动物实验与感染布病没有必然联系
在这起事件中,东北农业大学一共购买了4只羊给学生做实验,其中两只怀孕。学生分别給羊作了剖腹产、解剖、肢解,最后观察羊内脏。整堂解剖课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 28人被确诊严重感染布鲁氏菌病,大概是全部试验人数的一半。
记者:是不是接触病原体就会染病?
吴清民: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们感染布鲁氏菌后,是否发病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第一,与患者体质、机体免疫能力有关,即使同样被感染,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病;第二,与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数量有关,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可能感染;第三,人感染布鲁氏菌可通过口、鼻、眼结膜,甚至皮肤上不易被察觉的微细伤口感染;第四,实验课上,跟羊体接触多、技能训练积极主动的好学生感染的几率更高。此外,也与年龄有关,根据目前统计资料,任何年龄和性别人群都可能被感染,以青壮年人群患病率最高。
记者:与人类有关的动物布病传染源有哪些?
吴清民: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学校里,如果有解剖学、诊断、病理剖检以及各种临床课程就要进行动物实验,而像灌胃、剖腹产等实验就必须使用大型动物。但各地区有差异,主要是与学校当地养殖场的主要饲养类型有关。南方主要使用猪、禽,北方的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以牛、羊为主。
记者:染病动物在什么情况下传染性更高?
吴清民:怀孕的羊要比未怀孕的羊具有更高的传染性。没有怀孕的动物,布鲁氏菌只存在于细胞之内,血液、内脏、淋巴结和生殖器官会比较多,其他位置则很少。一旦感染,这种细菌会侵入细胞并长期生存,但一般不会通过口腔、鼻腔、眼泪、粪便、尿液等外排途径排出细菌。
带菌怀孕动物的子宫含菌量很多,做剖腹产以及解剖等实验会使羊水等液体流出污染实验环境,如果手臂上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细伤口就可能被感染。另外,羊水不断滚动会形成气溶胶,这是含菌量极大、只有几微米的水滴状物质,会通过眼睛、口腔、鼻腔等渠道传染。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写实验记录,染菌手臂、笔和纸张等带出实验室,无疑增加了病菌传播的概率。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