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却显得有些式微。在加速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人竟需要用考级的方式来提高母语能力
2011年7月26日,首个针对汉语为母语的人群进行考查的“汉语能力测试”对外发布,10月,该测试将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试点实施。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汉语能力测试,如普通话等级测试、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以及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测试,但是缺少针对汉语为母语人群的听说读写全面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就是为填补这一空白而开发的。”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
“目前我们都已经普遍感到母语水平在下降,但是差到何种程度、差在哪里、怎么入手解决,大家却根本毫无概念。而汉语能力测试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会提供一份专家式的成绩报告,帮助你了解汉语水平在特定人群、地域中的位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对此项测试还有另一个寄托,“相信这样的测试一定会唤起大家对母语文化的重视。”
谢小庆是此次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对测试进行讨论时,其中一个争论焦点是: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通过考试检验有无正确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对于这个问题,谢小庆认为他更强调考试的工具性,即完成交际任务;而至于价值观问题,“我认为价值观是考不出来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也是此次汉语能力测试课题组组长。他认为从事这项研究很有价值,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设目标,他“心里丝毫没有底”。巢宗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关注的是实际用人单位的需要,至于测试对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承能有多大的作用,他无法预测。
一级可到超市买东西,六级略懂文言文
两年前,巢宗祺突然接到教育部的电话,要他担任正在研发的汉语能力测试课题组组长。
国家语委在2008年就已经提出,必须尽快建立综合、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体系。同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受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委托,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牵头,成立汉语能力测试的领导机构,邀请15名来自语言学、语文教学、心理测量学、教育统计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为项目实施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巢宗祺接手这个工作时,汉语能力测试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各种矛盾和争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将汉语水平分为六个等级,如何站得住?起始等级放在哪里?划分等级的依据是什么?用什么去测试?有人建议从高中以后一直考到博士,有人则建议把设计的起点人群放低。而这个测试跟国家级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普通话等级测试有交叉,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确定?
“问题复杂极了。”巢宗祺说。
外语的等级考试和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等级考试,都已有先例,而面对本国公民或者说母语使用者,从来没有过相应的参考材料。
北京、天津、上海三地有关的专业工作者组成了课题组,先研制汉语能力标准和测试大纲,设计编制样卷,研究评价系统。由巢宗祺先拿出了一个框架,把六个等级划分了出来:一级为入门级,二级为基础级,三级为普及级,四级为通用级,五级为提高级,六级为专业级(详见本文所配资讯)。
“一级比较生活化,保姆去超市买东西,她需要看懂商品说明,乘公交需要看懂路牌,上医院买药需看懂药名。”巢宗祺说,“六级的水平,不仅要自己读懂和写作,还能修改别人的文章,还要多少能懂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程度比较浅,还是注重应用。前五级都不考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