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业“空心化”范围扩大
周德文表示,产业空心化有三个明显标志:第一,大量资本逃离实业;第二,大量企业外流外迁,甚至到国外发展;第三,很多企业利用实业平台取得银行的贷款,却没有专款专用,而是投资矿山、房地产等。目前产业“空心化”有扩大的趋势,前几年在温州出现的从实体经济抽调资金投资房地产、放高利贷现象,正在向内陆省份转移。“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对实业信心不足,实业不稳,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周德文介绍,温州目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上半年20%的企业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现在这一数字扩大到30%左右,如果再不施救,明年春节过后可能会有40%的中小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这种情况下谈转型更是痴人说梦。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和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1525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浙江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33,同比回落6 .8点,环比回落2 .6点,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小幅回落,为123 .7,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二季度回落10.5点和4.1点,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呈逐季回落态势。
珠三角地区小企业同样面临较大生存压力。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对珠三角6个县市的95家小企业、11家专业市场和15家当地银行进行实地走访,并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珠三角各地2889家小企业进行网上调研的结果显示,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导致珠三角小企业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与2010年相比平均利润减少约30%至40%,用工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加大。
另外,调查显示,国内外订单萎缩以及汇率等因素也在挤压企业利润,小企业只能消耗2009年、2010年良好经济形势下的积累艰难维持。72.45%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3 .29%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可能大幅亏损或歇业。利润下滑已成为今年小企业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防范“冬眠”企业吞噬经济活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在面临众多压力之后,并没有选择直接退出行业,而是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这样的“冬眠”企业可能会吞噬经济的活力。
“冬眠”企业频频现身
经济学家辜胜阻日前表示,中国中小企业60%至70%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剩下的10%是在升级,只有20%在转型。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报表说没有出现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现象,是因为可能存在大量“半死不活”的企业,只是没有去管理部门注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都在‘过冬’,但有的企业‘冬眠’到现在也没醒来。”朱政平称,近期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和会员单位联系时发现,有20%至30%的企业居然已经停工、停产或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
上海思多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乐刚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上海只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仓库,一个办公室,再过两年就打算转行。此前他在浙江平湖、江苏淮安和上海嘉定的三家服装厂已相继关闭,欧美50多个客户只剩3个。
更有一些企业实质上毫无创新转型可言,只能在资本市场变着法子圈钱。江苏省一家上市公司上市18年来,6次更换大股东,主业先后从化纤转为毛纺品,由毛纺品、房地产转为生物医药产品,现在又将转为煤化工产业。财经评论人士叶檀称,像这种靠频繁的重组圈钱的“壳公司”,很难在经营层面带来实质性转机,甚至许多上市公司只能靠政府的补贴勉强盈利。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基本面仍是好的,只是少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出了问题。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比较严峻,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目前关键是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淘汰一批,升级一批,转型一批,留下的企业抗风险性就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