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宗农产品陷“价跌滞销卖难”困境 农民盼摆脱暴涨暴跌怪圈
张福刚蹲在地里,将一簇簇脸盆大小的生姜从地里刨出来,再整齐地码放在身后,准备晾干后存入地窖。再过几天,地里的两亩生姜就要全部收获完毕,但他并没有因此
感到高兴,远低于成本的市价将把和他一样的中国姜农推入亏损的困境。
张福刚是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小儒林村村民,这个村有一半的耕地被用来种植生姜。目前,生姜正处于历年来的罕见低价时期,每斤生姜价格只卖到0.4元(人民币,下同)左右,仅为去年同期价格的10%。即便是与正常年份每斤2元的售价相比,价格也下跌了80%。
不光是生姜,今年以来中国多宗农产品都陷入了“价跌、滞销、卖难”的困境。5月份,江苏省的白菜萝卜蒜薹滞销在田;7月份,海南省大批香蕉无人问津;9月份,广西等省份的香蕉、红提葡萄、荔枝等遭遇销售难;覆盖中国15个省区、涉及6000万农民的马铃薯不少产区出现薯价暴跌、薯农受损的现象,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30%至50%。
一些农民在地头抱怨:今年遇到的自然灾害很少,农作物长势一直很好,但是由于种植面积增加太多,产量增幅明显,价格就被压下来了。
部分价格下跌的农产品在去年还曾站在价格巅峰。2010年,以大蒜、生姜、棉花、绿豆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在中国掀起一阵涨价旋风,大蒜从每斤3元左右上涨至每斤13元以上,生姜从每斤2元上涨至每斤4.5元。价格快速上涨在带给农户更多的收入外,也刺激了他们今年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
安丘市农业局副局长杨春强说,今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达到21.5万亩,去年和前年分别是20万亩和15万亩,3年内生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安丘是中国生姜主产区之一,超过9成生姜销往全国各个省份,部分生姜出口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
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徐坤说,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大种植,今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增加30%至40%,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增加50%。
种植面积猛然增加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农产品上。据内蒙古农牧业厅种植管理处统计,今年内蒙古土豆种植面积达到1140余万亩,比去年增加110万亩左右。
在安丘市举行的生姜种植比赛中,张福刚已连续两年获得安丘市生姜单产冠军。如今,这位冠军在提起今年的产量时仍然自豪,只是自豪过后多了些惆怅。“我的大棚今年亩产是22600斤,比一般露天种植产量多了将近三倍。不过,产量高也没用,今年收获多亏得也多。”张福刚说。
近年来,为了解决单个农户技术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地方政府鼓励农民组建和参与专业合作社。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达到2900多万户。
从事了17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潍坊市佳福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博说:“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量和品质,但现在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市场化程度不高,起到了增产的作用,但在增收能力方面仍有欠缺。”
杨春强说:“现在不能多提规模化种植,在没有找到好的市场出路之前,继续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反而会冲击农户自己的利益。”
生姜主要作为一种调味蔬菜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它并不是一种必需品,难以在短期内扩大市场。潘文博说:“食用生姜的主要是亚裔人群,打开欧美市场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市场增量有限。”
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对生姜、大蒜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潍坊市佳福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期研发了一种生姜酒,据称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缓解女性经期疼痛。“我们已经接到一个来自日本的10万瓶的订单,今年年底前就能发货。”潘文博说。
对农民而言,缺乏的不仅是市场,他们对所种植农作物相关的信息也知之甚少。杨春强说:“农户在农产品产业链上始终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的状态,决定种植面积多少的依据仅是一年前的价格信息。”
李永年说:“希望能有权威部门定期向我们发布准确的市场行情和全国种植面积的信息。”
张福刚不知道今年他是否还能评上安丘市生姜单产冠军。对他而言,这并不重要。“只要价格不要再大起大落,大家都能安心地经营好自己的地就行了。”张福刚说。(记者 席敏 任腾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