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全球暂缓紧缩步调 中国宏调如何落子

  中新社北京9月9日电 题:全球暂缓紧缩步调 中国宏调如何落子

  中新社记者 周锐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发布8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CPI“如约”回落,工业、消费和投资同步放缓。在全球多国暂缓“抗通胀”、维稳“防滑坡”的关键时点,中国宏观调控的棋局将如何落子,备受各方关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其他国家不同,控物价仍是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

  范剑平表示,8月份,新涨价因素对物价影响有所扩大,食品价格的涨幅也高于预期。全球各大央行暂缓紧缩步调的做法,未来更是会加大中国的调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的理由。

  本周来,伴随着欧美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全球各大央行的决策者纷纷调整既有的紧缩思路。在周中的“议息”小高潮中,日本、韩国、欧元区、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多家央行无一例外地选择按兵不动。巴西央行更是在稍早时候宣布降息,以确保经济适度增长。

  博时基金基金经理王燕指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大规模的货币放松政策带来了经济短期的回升,但却留下了通货膨胀和全球性政府债务这两个“后遗症”。在经济自身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宽松无法根治问题,还会导致投资者信心持续丧失。

  虽然“继续宽松”这一“药方”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但市场传言,为了避免经济增长疲软以及资产价格持续大跌间形成恶性循环,主要经济体国家将在本周末通过降息或加大量化宽松等方式联手救市。

  当货币政策的“变奏”在全球各地上演,中国是否也会对经济增长给予更为优先的关注?CPI见顶回落和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逐月放缓的态势,让不少分析师给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其“定向宽松”的说法更是被内地媒体广泛引用。市场预计,伴随着CPI三季度逐月回落,中国货币政策将出现结构性松动。

  但范剑平提醒说,到现在为止,“定向宽松”的说法都还没有见诸于任何官方文件。他表示,欧美急于救市和其失业率的攀升直接相关,但中国就业近况还不错,经济也还处于繁荣期,“抗通胀”的优先级暂难改变。这一点从决策层近来的密集表态中亦可看出。

  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撰文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中国要尽可能使物价涨幅在下半年降得多一些,并为明年稳定物价打下好的基础。

  发改委和央行也表达了“中国价格总水平仍可能高位运行,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难度在增加”,“将‘高度警惕’物价上涨”的调控思路。

  范剑平表示,虽然8月份CPI同比数据较7月份出现回落,但通胀压力的放缓还并不明显。未来,一旦各国“开闸放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中国将面临更大的物价调控压力。在此局面下,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没有太多的变化理由。为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维持现状或将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完)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1. 1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第26 瑞士居首美国第5
  2. 2单身男梦中情人:十大美女富豪
  3. 3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中石化领跑 中石油紧
  4. 4全国6000万人明起免缴个人所得税
  5. 5社保卡将兼具社会保障和银行服务功能
  6. 6北京住房公积金推电子对账单服务 手机可查询
  7. 7“京十条”促涨薪 首提最低工资调整挂钩收入
  8. 8民政部拟规定慈善款物拨付30天内公布去向
  9. 9外交部:三公经费涉及国家机密 今年不公开
  10. 10社保卡将全国统一标准 身份证号有望成为卡号
  1. 1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 包含国家级贫困县
  2. 2疯狂的资本运作:广西来宾政府广场传销
  3. 3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第26 瑞士居首美国第5
  4. 4央视报道国税局调整年终奖计税 “自摆乌龙”
  5. 5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第26 瑞士居首美国第5
  6. 6桑兰索赔案进展:证人证词曝光桑兰被性侵犯细
  7. 7农夫山泉水喝出虫卵 厂家赔偿少引消费者不满
  8. 8新个税法下月起施行 国税总局负责人详解具体
  9. 9社保卡将全国统一标准 身份证号有望成为卡号
  10. 10全国6000万人明起免缴个人所得税
  1. 1调查山西老陈醋 还原勾兑门真相
  2. 2东风标致408频频熄火 官方至今无解释
  3. 3比亚迪“气囊纠纷”缘何难了
  4. 4华硕笔记本投诉激增 显卡门之后再出六分屏
  5. 5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年8月份投诉统计报告
  6. 67月投诉报告:网购诈骗与汽车维权难问题突出
  7. 7网络婚介在纠结中前行
  8. 8快递公司“霸王条款”:收件人无权投诉
  9. 9工行员工上班打瞌睡 冷面待客不讲诚信玩忽悠
  10. 10食品安全:为何“劣食”驱逐“良食”
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1 京ICP备06059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