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周锐)中国证监会2日在京召开创业板发行监管工作媒体沟通会,安排部分新任发审委委员与媒体见面。在会议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对市场反映较多的创业板的五方面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
一:部分创业板企业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如何看待创业板企业成长性?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创业板已上市公司2011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平均增长22.89%。2008年至2010年,创业板已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9.5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8.4%。总体上看,创业板企业保持了较好的成长性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该负责人指出,目前,创业板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业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企业所处行业和成长阶段的不同,也让他们不可能保持同步的成长。此外,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企业出现业绩变化甚至经营失败的情况都是可能的。证监会未来在发行监管中将督促发行人不断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而投资者也应十分谨慎地参与创业板市场。
二:有市场人士反映,创业板发行上市的实际盈利水平要远高于《暂行办法》设置的最低要求,对此应该如何看待?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设立以来,证监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核,不存在变相提高业绩门槛的情形。
上述市场人士之所以会觉得“门槛”提高,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盈利水平的企业。另一方面,保荐机构从自身情况考虑,在推荐企业时也往往优先推荐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
三:如何看待创业板“三高”突出问题?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三高”的核心是发行定价问题。创业板设立以来,由于投资者预期积极,参与热情高,出现了新股发行市盈率大幅走高的情况。但随着市场各方对新股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加深认识,买卖双方博弈加剧,高定价出现破发,甚至终止发行, 有效地抑制了盲目定高价的情况,市盈率出现了理性回归。目前,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已经由2010年第4季度的90.56倍,降至近期的36.08倍。
四:监管部门重点支持九大行业,是否会导致创业板服务范围过窄?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明确创业板市场阶段性发展重点和导向,证监会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的基础上,聘任了15位来自科技界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提供咨询和出具意见。
截至2011年8月底,创业板已上市企业中,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企业占比达87.98%。
五:证监会对“PE腐败”问题会有何举措?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设立初期,企业在申请文件受理前短时间内增资或股权转让情形较多,“突击入股”已引发证监会高度重视。
证监会未来将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一是加大“突击入股”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二是强化中介机构对“突击入股”行为的核查责任;三是延长“突击入股”股份锁定期。对于发行申请受理前6个月内增资或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转出的股份,要求受让人承诺自公司工商变更登记完毕之日或上市之日起锁定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