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15日专电(记者 方列 商意盈)“在我们这儿不收开瓶费,但只能喝我们卖的酒!”“你非要自带酒水也可以,必须喝一瓶买一瓶!”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对酒店收取“开瓶费”提出强烈质疑时,浙江杭州一些酒店、会所却底气十足地做起了“酒专卖”。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酒专卖”这样的“霸王条款”,没有相关部门直接对口进行监管,消费者协会也仅有全凭自觉的“倡议权”;而在“酒水门禁”的背后,则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盲目追求豪华、奢侈的畸形消费怪圈。
“开瓶费”成“酒专卖”
“想要喝自己带的酒可以……不过喝一瓶就必须先买一瓶我们店里的酒!”在杭州一家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的谢先生遭遇了这样的怪事。
上周,谢先生给公司客户安排一顿商务晚宴,地点就在西湖旁的紫萱度假村。当谢先生提出想喝自己带来的红酒时,遭到酒店方的断然拒绝。
“我们提出可以适当收取开瓶费,可他们不答应,好说歹说,才同意喝一瓶自带酒就要以酒店的价格买一瓶同样的酒。市场上不到三千元的红酒,在这里要卖七八千元。”谢先生气愤地说,“本来想换个地方吃,可是客人都来了,只好答应他们的条件,却吃得很不是滋味。”
与谢先生相比,市民鲍先生的遭遇更加“难堪”。朋友给他从国外带了两瓶红酒拉菲,他约上几个朋友来到位于西湖边葛岭路上的卡森葛岭庄园用餐。酒庄销售部经理叶小姐满面微笑地拦住他们:“不好意思,本酒庄谢绝自带酒水,我们有全浙江最好的红酒窖,直接从法国葡萄庄园拿货,品质更有保障。”
鲍先生一行与叶小姐解释再三,她表示:“喝自带酒可以,不过要按酒价的15%收取服务费,我们这里的2007年拉菲价格是7680元。请示过经理了,可以给你们打折扣,每瓶收取服务费500元。”服务费都抵得上餐饮消费了,鲍先生权衡再三,还是打了退堂鼓。
高档会所和酒店推行“酒专卖”,那大众平价消费的餐饮店呢记者带着这一疑问,来到消费相对“平民”的杭州马塍路外婆家饭店,点完菜后让服务员开自己带来的红酒。服务员立马叫来经理,该经理颇为无奈地说:“我们的菜已经这么便宜了,就不要带酒来这里喝了。”记者以已经点菜为由与该经理多次沟通,经理勉强同意,如果购买外婆家的酒水就帮忙开酒,结果却连红酒杯都不愿意给。
“酒水门禁”为什么放不开
记者从浙江省消费者协会获悉,消协从几年前就开始呼吁允许自带酒水、取消最低消费,但响应的酒店很少,高档酒店响应者更加寥寥。消协每年为此都要接到大量投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营商告诉记者,酒水属于餐饮业盈利的“大头”,特别是高档酒水,盈利至少在每瓶酒售价的50%以上,现在“开瓶费”被取消,大多数酒店就不再允许自带酒水了。
记者了解到,酒水的市场价格与酒店价格相差巨大,高档酒类更是如此。一瓶市场售价为1400多元的53度飞天茅台在高档酒店的售价约为2600元;而市场售价为三四千元的2007年法国红酒拉菲在高档酒店售价高达7600多元。
记者从杭州市物价局获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餐饮业可以根据成本、市场需求自行定价。杭州市物价局工作人员孟青青说:“餐饮业需要明码标价,如果涉嫌价格欺诈、串通抬价、实行价格歧视等违法行为,物价部门会依法进行查处。”
“杭州的风景的确漂亮,但那边的高档餐馆我们是不敢去的。一看环境和装修就知道肯定贵得离谱,即使菜价能承受,肯定还有别的办法让我们不得不掏钱。”上海游客严晓说,虽然一些高档酒店、会所最低消费的门槛取消了,却还是通过种种门槛把老百姓拦在了外面。
杭州市民黄勇说:“‘开瓶费’摇身一变又多出来‘酒专卖’,酒店的‘霸王条款’咋不停变出新花样把老百姓自由选择酒水的权利都变没了!这不是明摆着把‘明标准’变成‘暗门槛’吗”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专家杨建华认为:收取开瓶费、限制自带酒水都是酒店自己制定的“行规”,是典型的“霸王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去酒店消费时的选择权,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侵权行为。
“酒专卖”谁在买单谁在喝
由于消协的倡议没有强制性,许多酒店,尤其是高档酒店依然我行我素。虽然高价的专卖酒吓退了不少顾客,可是这些高档酒店、会所却似乎对此并不在乎,他们的底气何在
“这几年,社会上对开瓶费的质疑声很多,一些高档酒店就干脆不允许顾客自带酒水、不收开瓶费用,其实这样的利润更高,麻烦也少。”一位酒类经营商告诉记者,“尽管这样做可能会流失部分顾客,但会所并不在乎,因为真正在那里消费的人并不在乎高价酒钱,更何况绝大部分都是公款消费或者商务宴请。”
记者在紫萱度假村、卡森葛岭庄园、菩提精舍等西湖周边高档酒店的停车场看到,所停车辆基本都是保时捷、奔驰、宝马等高档汽车或政府公车。
“到高档会所和酒店消费,吃的是面子,酒贵些就贵些,只要被请的人吃得开心,谈判时稍微松松口,什么酒钱都回来了!”经常在高档会所消费的周晓春先生表示,在他看来,请客的费用也是商务成本的一部分。
杨建华说,“酒专卖”背后折射出的是畸形消费的怪象。“这些酒店为什么敢用‘店规’公然欺客一方面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的公款消费怪圈,另一方面则是相关部门对餐饮行业价格监管的严重缺位,当然其中也暴露出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追求豪华大餐、高档酒带来的身份地位价值认同的畸形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