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1日电 (财经频道 秦辰)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价格屡创新高。逢节必涨,已成为近年来白酒行业的潜规则。是成本上升?还是追求暴利?是囤积居奇?还是涉嫌控货垄断?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价格政策专家咨询组成员戚聿东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行业肯定算暴利,如果协会指导企业限制产量增长则可能涉嫌垄断。
茅台五粮液跟风涨价 白酒或步入暴利时代
当今的白酒市场可谓是“水涨船高”,不仅新推出的产品以高端市场为主,就连传统名酒也不断刷新着价格记录。
姑且不论29.8万元的“黄金五粮液”,单是普通白酒的价格飙升,就足以震动人心。新京报8月23日报道称:目前,53度茅台价格最高已被炒至1980元/瓶,这一价格远远超过了贵州茅台在去年年底立下的“限价令”1099元。而五粮液1618(瓷瓶装)的价格也于今日上调300元,售价1380元。
在去年年底较大的舆论压力和今年初发改委的相关要求下,五粮液迟迟没有涨价动作。但相关人士认为考虑到品牌竞争力及业绩,其部分产品有可能在中秋前率先提价。中国之声报道称,五粮液52度目前正在酝酿涨价,预计涨幅在30%以上。
同样高速上升的还有酒类企业的利润。新华网8月22日消息称,我国酒类行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近五年行业利润年均增长50%左右,其中白酒产品的利润年增长率达到60%。难怪业内人士认为,白酒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高利润率已将白酒与暴利开始联系在一起。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国家发改革委价格政策专家咨询组成员戚聿东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对于没有明确的暴利标准,但是从正常利润率来讲,它肯定算暴利了。从利润率的标准来讲,它远远高于行业平均。”
成本再成借口 白酒借机向奢侈品领域迈进
随着各方态度的明朗和茅台、五粮液价格的飙升,其涨价背后的根本原因正在日益显现。
部分业内人士声称:“今年酒类价格涨幅高于往年的主要是由于制酒原料、运输及人工成本的上涨所致。”
而此前,中投顾问食品研究员周思然就表示:“虽然白酒各项构成成本价格均出现一定的上涨,但总体而言,其上涨幅度仍处于合理的涨幅范围内,企业可通过节能减耗等方式进行内部消化。”
新疆酒水网总经理李建国也表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白酒市场,尤其是高端白酒市场正在努力向奢侈品消费群体靠拢,并急欲脱离普通消费人群的需求线。他说:“实际上,目前的白酒涨价风潮与原料无关。”
另一方面的数据或许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成本并非涨价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报》8日的消息称:今年1月至5月,全国白酒销售收入达到1424.56 亿元,同比增长36.4%,利润总额达到217.05 亿元,同比增长38.9%,毛利率达到34.06%,对应净利率14.85%。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如此高利润的状态下,成本的上涨完全可以内部消化掉,成本上涨只是提价的借口。
由于茅台、五粮液等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具备奢侈品稀缺性等特征,因此打造奢侈品品牌已然成为一些白酒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而为了与动辄几千元的奢侈品比肩,这些产品的价格仍然较低,因而提价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就曾公开表示:“一些高端品牌的洋酒动辄几万元一瓶,而中国的白酒卖到几千元就饱受非议。”不难感受到,国产白酒向高端洋酒看齐、走奢侈化道路的风潮已然来临。
《2010-2011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从2006年起,高端白酒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频率提价,同时随着茅台领军白酒市场涨价,高端白酒迈入千元时代。报告认为,“通胀、干旱双重因素推动2011粮食价格上涨,高端白酒借机提价向奢侈品领域持续迈进。”茅台等高端白酒采取以定位为目标涨价的做法,其高端化趋势明显。
对此,戚聿东认为:“如果在反应供求矛盾、资源稀缺、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偏好的背景下,利润率高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厂家来说,涨价一定要慎重。厚利限销与薄利多销作为2种手段,哪种更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产能控制或涉嫌垄断 负面影响恐开始显现
随着白酒涨价越演越烈,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京华时报》7月28日报道称,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琦曾提出:“今后我国的白酒年产能增长要控制在10%以内。”
戚聿东则表示:这种做法可能涉嫌垄断。他说:“如果是酒业协会,那我们可以说这是卡特尔行为,或者说反垄断法里面提到的一致行动,这是非法的,反垄断法要干预的。“
他认为:“如果说限制产量来保价格是单一厂家的行为,这问题不大,因为最终受损的是厂家。但如果是多个厂家联合行动,或者说协会指导、引导、倡导,那它就要接受反垄断法的约束。对价格的垄断协议、对通过协会或者是厂家做出来的非常默契的联合串通,反垄断法是一定要干预的。”
同时,高价缺货促生的一种“新品”——A货茅台开始崭露头角。A货茅台因其仿真程度较高,并与真品的“无限接近”,所以又被称为“高仿茅台”。据中国广播网报道称,这种“茅台”仿真度极高,不仅在口感上接近真品,而且外包装也能以假乱真,最好的仿真度能够达到98%以上。
对于这种现象,戚聿东认为;“打假是必须贯彻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仿冒的都是违法的。但从客观现象上来讲,仿冒的对象都是厚利产业、厚利品牌。高仿后市场鱼龙混杂,以假乱真,优品斗不过次品,厂家从理性上来讲,也应该进行反思。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自己打假了,这个打假的成品是非常高的。虽然不是企业自身的错,但是也应该反思一下。”
目前,由于企业控货、涨价,这种非正规渠道的白酒正逐步流入国内市场。现在看来,如果不能引起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恐怕未来消费者不仅要为高额的产品售价付费,可能也要为假酒带来的健康问题买单。(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