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前拍下分离机留作纪念
下午2点15分,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医师邵科钉推着一个大大的机器走进病房。这就是血细胞分离机,等下就是用它来采集造血干细胞。
15分钟后,护士走进病房,又抽了一次血,去做采集前最后一次检验。
林巧生伸出胳膊,从手腕到上臂,两条胳膊上排满了针孔。林巧生说,这都是这几天打针、抽血留下的,他没仔细数,大概有20多个吧。
2点50分,邵科钉再次走进病房,将林巧生的身高、体重数据输入到血细胞分离机中。根据这些数据,仪器可以自动计算出采集的剂量。
接下来要在床上躺3个多小时,林巧生起身去了趟厕所。
下午3点整,仪器开始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先用氯化钠预冲一下管路,另外也检测一下管路有无问题。”邵科钉说。
这时候,林巧生拿出了准备好的相机,仔细拍下机器运转时的样子。林巧生笑笑说:“就当留个纪念。”
妈妈想看又不敢看比儿子还紧张
几分钟后,护士拿着针管走进来,要给林巧生注射一种红色的药水。
“是葡萄糖酸钙和地塞米松,防过敏的。”邵科钉解释说。
护士要下针时,林巧生赶紧闭上了眼睛,这是他的习惯,每次打针他都不太敢看。林妈妈两手互攥着,探着头瞧,一副想看又不敢看的样子。看得出来,她比儿子还紧张。
打好针后,护士将血细胞分离机上的管路与林巧生手臂上的针管连到一起。
3点14分,林巧生左手臂上连着的管路慢慢变成了红色,血开始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
很快,林巧生右手臂上回血的管路也渐渐变红,最先流出的血液在血细胞分离机中走完了一圈后流回林巧生体内,用时4分钟。
爸爸一直盯着仪器担心儿子身体
看到血液流回儿子右手臂,林妈妈轻轻走到窗边,揉了揉眼睛。再走过来时,眼睛红红的。
这几天,林妈妈和林爸爸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不过,她并不觉得累,心里的压力让她顾不上这些了。
下午3点26分,带着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慢慢流入分离机上的一个袋子里。血细胞分离机的屏幕上显示着一排数据:全血流速37ml/分钟,总用时205分钟。
情况很稳定。医生将全血流速调整到40ml/分钟,总用时也相应减少。医生操作机器时,林爸爸一直仔仔细细地看着。
“速度会不会太快了?”林妈妈忍不住出声询问。“没关系的,这说明捐献者血管情况比较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解释。
这时候,房间里的电话响了,林妈妈赶紧过去接。原来打电话来的是林巧生的二姐,二姐正在老家坐月子,她一直挂念着弟弟的情况,一天要打好几个电话。
接完电话,林妈妈又坐回病床边,眼睛不眨地看着儿子。林爸爸则一直站在血细胞分离机的屏幕前,看着屏幕上数字的变化。
下午4点10分,林巧生渐渐睡着了。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金松拿了两条毯子,帮林巧生盖上手臂。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