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与现实的脱节让师生无奈
大学教材陈旧竟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这倒让人有些始料未及。重庆师范大学大三中文系的李青青告诉记者:“书本上的东西又旧又落后,谁愿意在课堂上浪费时间?与其说学习那些过时知识,还不如上网一个小时获得的知识来得实用,教材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干嘛还要苦苦煎熬啊?所以我经常逃课。害得我平时出勤的分数低得可怜,期末考试总的成绩更是不堪回首。”
而重庆师范大学的杨教授则针对大学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谈了个人观点:“出版一本书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经过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就算出版周期非常短,有时也难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毕竟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再说,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老师熟悉教案,积极备课。”
其实书与现实的脱节,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教师带来了烦恼。他说,“科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有些困难。毕竟教师的时间有限,有些我们都不能及时掌握的东西,如果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无异于误人子弟。所以学生总是不满足教材给予的知识,他们采取了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或者通过网络媒体、图书馆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的一位英语老师则认为,大学学习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教材陈旧与学生找不到工作、学不到知识构不成因果关系。
据介绍,我国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差距等弊病,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不和谐音符,屡遭社会各界批评。
针对高等教育教材版本陈旧的问题,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学教材的版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陈旧问题,但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地域、时间、历史进程等,这是现实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时代讯息。这就要求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上下足功夫。
高校普遍缺乏教材更新机制
9月27日,重庆大学一位资深的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大学部分教材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在我熟悉的领域,竟然还在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我当年就是用的这种教材,几十年以来这些内容都没有什么变化。”
他说,大凡上过大学的人都感慨万分,尤其是一些应用性的、公共科教材(譬如计算机操作、法学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在书名后面再加上“历史”二字。“不思进取”的大学教材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呢?部分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风格与大学生阅读心理相去甚远……更值得忧虑的是:某些“老龄化”的大学教材往往慢一拍之后就“真理变谬误”。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材?他说,与其说我们痛恨的是大学教材之旧,还不如说是我们对大学教材之新的呼吁一直没有得到事实的回应。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基础理论学科是不需要变革的,甚至以圣经的陈旧、可兰经的陈旧来类比。
他认为,过时的“大学教材”之所以难思进取,其根本不在于教材之懒、而在于我国高校是大学任课教师与行政管理者共享教材“决定使用权”的制度设计使然。要拯救我们“超龄”的大学教材,当下尤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独立的第三方高校教材评估体系:对大学教材编写内容、知识体系和结构、出版成本和教材形态、最新教学技术应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出版前、使用中和学习后的定期评估,以刚性制度让大学教材的质量和权利关联方的切身利益对等起来。
曾在高校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重庆体育局研究员李文建博士指出,高校超龄教材的实质在于未能把先进知识与实用技术有机融合。原因是高校无教材更新机制、缺少社会相关行业一线工作者、学者参与;基本无教材修改专项经费资助;编写教材相对于著作对教师职称晋升作用不大;出版社为规避经济风险,再好的教材出版,编者需自筹出版费,另一方面,只要出钱,出版社就出版,导致质量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