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岁患上小儿麻痹,19岁初中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然而,他却要面对随时被清退的危险。为了转正,他去县城找过很多次领导,却总是失望而归
一米二的身躯支撑着一所学校
自打从县城回来,当了20年代课老师的郭省就知道,转正的事又“没戏了”。
那一天,在河北省蔚县教育局里,局长温桂全正要打开会议室大门,突然听见有个声音叫他,他转过头,又低下眼皮,才发现拄着两根拐杖的郭省——他个头就像个学前班的孩子,还不到1.2米。
“我知道你,你是咱们‘南山两支花’嘛。”另一支花,说的是一位同样残疾的乡村教师。郭省都不知道自己竟得了这样一个诨名。
由于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郭省的双腿长年蜷缩着,用他自己的话说,“正面看像X,侧面看像S”。1992年春天,初中毕业的郭省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20年来,为了转正,他进县城找过很多次领导,但每次的结果都是“转正的可能性非常渺小”。
然而,只要郭省的拐杖咚咚地杵进教室,他身上的颓丧很快就被孩子的笑声一扫而光。
这个39岁的男子挺着身子,也只比学校里最小的学前班孩子高出半头,讲课时必须爬上一张长椅才能够到黑板。但孩子们却用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词汇,形容外人眼中这个微不足道的代课教师:“最聪明”、“最勇敢”、“最棒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一天太阳都走得特别快。”郭省笑着说。
郭省现在代课的宋家庄镇中心校大宁小学,地处偏远,距离蔚县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三年前,他坐着三轮车,成为这个山沟里唯一的老师。
像每个普通的清晨那样,郭省拉开抽屉,拿出一只银色的哨子吹了一下,声音不大,但足以穿透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他爬上黑板前的那张长椅,在这个高度,他可以看清楚自己的11个学生了。
这是三年级的语文课,要讲列宁与灰雀的故事。郭省站在椅子上,一手扶着桌子,“你们知道列宁是哪儿的人吗?”他试探性地问。
“中国的!”“山沟里的!”“大宁的!”4个三年级的孩子嚷着,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们低头写着作业。
“列宁是外国的,是俄罗斯的,原苏联的。”郭省耐着性子,解释了原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画了个公鸡模样的图案,“这是黑龙江”,他指着“鸡头”,扭过身子说,“这是俄罗斯,黑龙江挨着俄罗斯,就像对角沟和大宁挨着一样。”
实际上,孩子们口中“无所不知”的老师,从没去过俄罗斯,他认为列宁是毛主席的“好朋友”,就像他虚幻地把转正作为自己最大的愿望一样。
20年前,郭省第一次以代课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是在他的家乡西水泉,一个尚未通自来水的村子。那时,村小唯一的老师要离开学校,村里的“文化人”郭省就此成为接替他的人。但当坐在台下的孩子透过讲台,只能看见郭省的眼镜时,他们忍不住一阵哄笑。
家长们也不买他的账。“他一个残废,会干什么”。班里的大男孩处处和他作对,一次上课,他从蹬着的椅子上摔了下来,台下的孩子笑得开心极了。
为了证明自己,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备课,并向同样是老师的父亲请教复式班的教学方法。那年期末考试,他带的西水泉村小平均成绩,比往年高了3分。曾经冷淡的家长开始主动找他谈孩子的学习了,他们还为他做了个特殊的讲台——只有床那么高,两边各有三级台阶。
学生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位在身高上比他们更像孩子的老师。他从来不凶他们,还能和他们一起坐在台阶上下棋。他们记住了这位老师最喜欢吃莜面擦馍馍,最爱说的话是“好好学习”。当郭省再次从椅子上跌下来时,有人跑上去扶他,这一次,没有人再笑了。
20年来,郭省的工资从45元涨到了540元,辗转去过四所村小代课,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不到1.2米的身高以及双臂下的两根拐杖。他同时教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和体育……一个小学所能拥有的全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