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30日电 题:中国的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与骆家辉先生商榷
作者:谢辛
9月20日,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发表演讲,说中国投资环境“不开放”,商业气候令国外政商界人士“失望”,还谈到了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中国投资环境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抱有信心。
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在华运营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80多家已在华开展经营活动。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连续1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1-8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7.6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71%,其中8月当月分别同比增长6.37%和11.11%。
美国对华投资领域已涉及制造业的29个大类和服务业的100多个部门。中国美国商会今年4月发布报告显示,2010年78%的在华美资企业大幅盈利,83%计划增加投资。2009年美在华企业销售额1609亿美元,占销售总收入的70%,实现利润超过700亿元人民币。骆家辉先生钟爱的星巴克咖啡已在大中华地区开店800多家,中国大陆地区就占450余家,并力争在2015年前开店1500家。这家公司网站上写着:“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致力于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和事例,难道是一个“投资环境恶化”的国家所能提供的吗?笔者认为,一国投资环境的好坏,不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人说了算的,也不能仅因某个国家某些企业在某些方面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轻易下结论,而是最终应由参与这个国家经贸活动的各国企业作出判断。
第二,中国的投资环境确实发生着变化,这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国人对外资求之若渴。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外资企业在中国享受着比本土企业更优惠的发展条件。现如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入世也已10年,中国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在发展中更注重科学性、协调性。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着与时俱进。如何使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外资为我所用,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已成为各地政府、各行业考察外资的重要标准。不符合上述理念的外企不仅得不到优惠政策,反而可能在中国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出局。中国对外来投资的依赖下降,外资的作用由“雪中送炭”转为“锦上添花”。中国入世已十年,外企不应再幻想永远享受“超国民待遇”。
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随着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一路走高,“刘易斯拐点”初露端倪,美国企业不能再将中国单单视为“世界工厂”,而应利用自己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它们必须意识到,与其逐鹿中国市场的不仅有国外同行,也包括越来越多质量、服务优良且具备开拓意识的中国企业。如果某些美国企业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拓展业务,继续幻想着“超国民待遇”,那么再好的投资环境在它们眼中也只会一天天地“恶化”下去。
第三,没有哪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是完美无缺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美国也应反思一下自己,以做到正人先正己。
我们承认,骆家辉先生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能力的欠缺,在中国是存在的。但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会异常艰辛。必须看到中国在改进、解决有关问题方面的努力,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投资环境逐步走向完善的佐证。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4次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每次都将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外资结构作为重点。入世10年来,中国已完成全部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平均水平由15.3%降至9.8%,在发展中成员中处于较低水平。主管部门不断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大大简化。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专项行动,查处了近12万起侵权假冒案件。中国完善投资环境的努力不会止步,而将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惠及国内外企业。
与此同时,美国的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关切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很有必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作一个调查,把中国企业提出的各种问题真真切切地摆到美国人面前,就像骆家辉先生对中方所做的那样。至少,笔者知道,简化投资程序、协调联邦成员间不同的投资政策等问题是不少中国企业的重要关切。近几年,鞍钢在美建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华为收购3LEAF等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计划受挫的事例不胜枚举。它们赴美收购计划的数额在同行业中并不突出,所涉及的美国技术也并非处于前沿领域,但仍遭遇森严的壁垒。这些中国企业以实际行动“选择美国”,美国却拒绝选择它们。不知道这当中是政治因素还是经济因素起了更大作用。当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比如万象、海尔、联想、三一重工、中远等,对当地就业起到了拉动作用,赢得政府与民众的普遍好评。这样的成功案例本来可以有更多。
扩大中美双向贸易和投资、加强中美经济合作需要克服的障碍的确有很多,骆家辉先生提到的出口管制问题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坚持的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直接导致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丧失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仅航空发动机1项给美企业造成的潜在损失就超过10亿美元。中国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比重10年间从18.3%下降到7.1%。按2001年比例推算,2010年美国对华出口损失应在300亿美元左右,这又将为美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骆家辉在演讲中说,美国要“对出口管制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在世界各地随时可以得到的技术的出口上消除不必要的障碍,使更多项目更容易出口到中国”。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似乎已听到很多次了,也听美国政府说了很长时间了。中国人还在等待着美国政府拿出可以印证这样豪言壮语的实际事例。与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允诺相比,我们更注重真实的事例。
骆家辉先生上任伊始就将推动中美经贸合作作为主要目标,表示美国将“就经贸合作等议题与中方继续开展对话,创造互利双赢的结果”,笔者对此赞赏有加。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一些建设性意见相信也是出于善意和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关心。但是,仅仅单方面强调中国投资环境的不足和中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刻意回避美国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令笔者大失所望。还是那个道理,不能因为中国投资环境在一些方面与美国部分企业的要求有差距就全盘加以否定,扣上环境“恶化”的帽子,况且这种声音未必能代表所有美国企业。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出现一些摩擦和质疑很正常,相互指责不是办法,彼此设限更是错误。在世界经济前景黯淡、债务危机阴云笼罩的背景下,中美应当发挥各自应有的大国作用,多开展合作,多采取措施解决对方的关切,共同引领世界经济早日走出泥沼。(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