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资本和资源投入,长期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有限资源高度向重工业倾斜,农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本就稀缺的土地和水资源,稀缺性状况进一步恶化。另外,中国农业仍属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生产周期的掣肘。农业的弱质,使得任何自然灾害、经济环境变动等风险因素都极易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王远鸿说。
有一组数据支持了上述观点,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由于水污染严重,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这注定中国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成为长期不可回避的问题。
同时,在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中,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来,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加入WTO后"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王远鸿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的第一消费大国,而另一方面国内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使得国际商品价格的扰动会较为迅速地传导到国内,增加中国物价调控难度。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的逐步消失,成本上升推动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将成为必然。
王远鸿分析,随着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状况正在改变。新成长劳动力增速放缓,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这些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将长期存在。"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国家加大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力度,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水、电、石油等资源性产品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获取的'要素红利'也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