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如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全线上涨,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宏观大背景下,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广大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企业该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和挑战?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角色?……针对这些焦点问题,本报从今日起,将围绕"涨价:企业不可言说之痛"、"食品添加剂:妖魔化的背影"、"行业协会:企业共进退的'诺亚方舟'"三大主题,陆续推出9篇"通胀压力下的企业生存镜像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肉蛋奶飞涨、果菜粮变贵、衣住行价增……"通胀"不再是一组组干瘪的CPI数据,而与寻常百姓家每天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8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虽然8月CPI回落0.3个百分点,降至6.2%,出现近4个月来首度涨幅回落,但考虑到中秋和国庆两节的影响,9月、10月的CPI数据仍然不会低出多少。因此,要想实现全年CPI的调控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通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怎样才能快点结束……在所有的追问和思考中,通胀是如何开始的或许是最有价值的命题,因为找到源头方可"对症下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吴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不妨大些胆子启用货币政策,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币值,通过"管好货币,放开价格"来治理通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王远鸿认为,"人口红利"、"要素红利"的时代行将结束,接受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积极调整失衡经济结构,是化解长期通胀压力的根本之策。
长期轻农的失衡经济结构
"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是理清通胀的长久之计。"王远鸿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本轮通胀成因较为复杂,包括国内外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猪粮等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带来的输入性因素等等。但通胀的源头在于长期的经济失衡,突出表现在:农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的失衡。
从各月的CPI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的最大主力。王远鸿说,这暴露了农业在抵御风险方面能力较弱,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酝酿的结果。